第135章:石亨献策反间计
当朱见济在忙着对国内进行改革以扩张自身权力的时候,在遥远的九边之上,也有人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权力。 这个人,就是石亨!在大明军界趋于僵化的当下,石亨此人绝然算的上是一个异数。他之所以能够不断晋升,固然是因为他军事才能非同寻常,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谙知站队之道,每每站队成功,更进一步。 在原本历史上,石亨已经靠着夺门之变由武清侯变成忠国公,权倾朝野了。不过嘛,这一世,石亨站队出现了一点问题,企图尽占拥立之功。但凡朱见济是一个不知世事的孩子,当初随石亨一起进入乾清宫,现在石亨绝对不至于如此凄冷,戍守九边,无人问津,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调回去。 要说石亨不打算回来也是不可能的,在朱祁玉驾崩之后,他立刻写了一封奏疏,备陈先帝对自己的恩德,祈求回京拜祭。 当初石亨之所以被贬出京,就是朱祁玉一手推动,如今朱祁玉尸骨未寒,朱见济若是让石亨回来,天下人势必以朱见济为不孝。所以朱见济搪塞一番,说父皇驾崩,四夷心神摇曳,必有异心生者,若无石总兵这等名将镇守,势必起兵作乱。至于拜祭一事,有此心便是,镇守边疆,使四夷不敢南下一步,岂不是更好的拜祭手段。 当然,明面上的恭维要有,实际上的封赏也要有。除了每年岁禄加五百石之外,朱祁玉之前只让石亨巡视宣府大同,朱见济则是让他巡视九边,提督一应军备武事,举贤纠奸。 哪怕是在京三大总兵官,都没有享受到这等待遇,当时还惹得一阵异议,说是朱见济封赏太过。朱见济只说,要么让石亨回来,要么让人受这赏赐。然后就没有人说话了。 此后,石亨好像被感化了一样,不说一日上一折,至少三日一折。从甘肃一路说到辽东,谁人可用,谁人不可用;哪处赈济不足,军户疾苦;哪处粮草不济,军马孱弱…… 这些内容朱见济自然是不知道真心几何,私心又几何,但毫无疑问是对当前军界的较大调整。朱见济只能够将此间诸事尽数交付于谦,让他斟酌处理,不可尽数答应,但是也不可以全不答应。 总而言之,石亨回京的欲望非常高,逗留在地方,整天不是说这个,就是说那个,巴不得朝廷把自己调回北京。 不过有景泰老臣在,即便是朱见济愿意让他回来,于谦等人也是不愿意的。更不要说还有顶了石亨位置的范广,石亨回来了,那京城团营交由谁来掌管?这不是说让张軏老退腾出个位置就能够解决的事情。内阁有首辅之争,团营内同样有首席总兵官之争,大家心里其实都有数。 情况反正就是这么个情况,朱见济一方面放任石亨不断上书,并且公开表示自己对石亨的信任与重视。另一方面,朱见济考虑到身边一群老臣的态度,死活不让石亨回京。 如此,内外制衡以保守自己的权位。这手段,朱见济算是无师自通,至少于谦胡濙等人可从来没有教过他这个。 如果一直维系着这个状态,对于朱见济而言自然是不错的。只是,天下哪有让人如此省心的事情。朱见济希望维持的是温和斗争,但是他无力控制斗争的烈度,双方斗争不断上升,已经超过了朱见济的控制范围。 首先是石亨的核心要求迟迟没有得到满足,他天天上书言事,不可谓不勤奋。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应,无论是天子的态度还是群臣的态度,一时或许看不出来,经过几个月以后,自然看个明白。石亨心中明白,通过寻常手段想要回到京城,已经不可能了。 而特殊手段回京,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外敌之手,一旦孛来大举南下,朝中无主帅,到时候自然会想到他。于是乎,石亨极言孛来南下的可能性,同时鼓动朝中亲信为自己说话,想要领兵出征。石亨想要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重振雄风。 这个时间,大概是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在满都鲁写信说孛来即将南下之后不久。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朱见济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能力。 局势越乱,对石亨越好。局势越稳,对朝中文武百官更好。所以,来自明朝中枢权力的斗争不可避免地随之外溢。 一切的外患,都是由内忧招致的。这话或许不一定全对,但是十有八九。 这些年,草原上早春苦寒极甚,历年民户牛羊冻死无算,损失可谓是惨重。只是没有博弈出一个雄主来统一草原,只能够在内部恶性斗争,通过自我消耗人口减少矛盾。 大明朝内斗,石亨这边主动将大明军情送与孛来知晓,包括军事布置与人员调动,鼓动其南下。当然石亨自称这些消息是半真半假,欲行马邑之谋。 而范广那边呢,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大明百姓同样受苦逢灾的时候,竟然上书说应该收容草原部落,加以赈济,以收四夷之心,德化四方。实质上就是希望通过赈济草原部落的手段,削减其南下的意志。吃饱了谁愿意打仗,闲着没事干吗? 然后,内斗进一步扩大化。之前的斗争都藏在水底,如今双方各自动用言官,在朝堂谩骂开来,成为了整个天下的笑话。石亨指责对方以大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叛国;另一方毫不相让,指责石亨勾结外国,欲颠覆大明,才是彻头彻尾的叛国。 从势力上看,石亨远在九边,对朝局影响鞭长莫及,只有几只小虾米在帮他说话。同时,石亨对边军的影响也有限,除了宣府大同以外,其他地方都不太理会他。 从证据上看,石亨同样处于不利态势,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