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登龙门
全国各地的皇庄以及宦官占据的土地,不管是在册的还是不在册的,在之后的数个月时间内,被先后禀报上来。 清查出来的土地数目过于庞大,同时内中关系异常复杂,一些土地在短短几个月内归属权几易其手,给清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所以,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远超乎朱见济的想象。 一些“皇庄”不查就是皇庄,一旦开始查就变为官田,时而为民田,时而又为荒地,哪怕是看着鱼鳞图册,朱见济也是颇为头疼。除非是有后世无人机现场拍摄,不然的话,因为水旱灾害及各种人祸因素,土地边界不可能恒久不改。属下哄骗欺瞒,有的是办法,其实很难查清楚。 清查土地,这还是归属于天子的皇庄,理论上朱见济有着所有权,并且还许诺清查出来的土地改为官田和军屯,由此尽可能去调动属下文武官员的积极性。结果还是查成这个样子,朱见济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清查土地的例子那么多,最后大多以失败告终了。若是去查那些大族勋贵的土地,朱见济都无法想象会遇到怎样的阻力。 当然,这次之所以效果如此差,也是因为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压力不断阻碍朱见济清查。有些宦官和后妃,明面上支持朱见济,背地里阴招坏水不断。比如上面提到的土地所属权几易其手便是一桩,也有改为学田和庙田的,试图以此逃避追查。更有甚者直接威胁或者贿赂办桉的官员不许清查他们的土地,官员若是油盐不进就腐蚀他们的家属,总是能够找到突破口。由此自然影响到最终结果。 对于这个结果,朱见济心里自然是不甚满意的。只是以他目前的实力,也只能够做到这一步了,不可能更进一步,再进一步就要见血了。继位之初,不宜大开杀戒,免得朝野震动,进而影响自己执政根基。 事实上,此番所有被查出有问题的宦官,朱见济基本上都给予了宽容,除了诛杀几个惹得民怨较深的宦官外,其他基本上以斥责罚俸了事。至于有问题的后妃,朱见济更是装作没有看见,只是打杀了几个欺男霸女的仆役了事。 朱见济的“宽纵”,也是导致结果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天下皇庄数目最后清查出来有十五万顷,这其中包括了部分诡寄在皇室底下的土地,来源颇为复杂,多多少少与宫里有关,身份不会特别高贵,但是影响力不小,比如朱祁玉的奶娘一家就诡寄近千亩土地。之前享受免税的好处,现在好处没有了不说,连田都丢了,一群人来闹,声泪俱下,关系都通天,能够说动宫里的娘娘。朱见济一概是不直接处置的,交由文武官员处置。顺天府能够处理就处理,处理不了让三法司上,再要是不行军队压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桉子闹到朱见济桌子上的。 这是朱见济登基以来做的第一件事,无论如何也要办得体面风光一些。谁敢闹到他面前,不要怪他杀鸡儆猴。底下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真正关系硬的人,土地收益不改,其实就是变换了田主名字而已,被扫荡的不过是关系不够硬的人而已。 等到景泰八年的秋税开始征收的时候,这场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清查皇庄运动告一段落。并不是说就此结束了,而是因为秋税开始征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抽调去进行这项工作。大明朝没有能力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两场浩大的工作。 秋税的征集工作是明朝每年最为重要的一项行动,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之一。秋税的数目可比夏税多多了。税收收不上来,其他如科举考试,边防训练这些事项根本无法推行,官员的俸禄也是无从谈起。 而朱见济也可以暂时放松些许,回过头来对这场运动进行总结与反思。不过暂时还是说说另外一件事吧。 之前筹谋已久的乾清宫办事处如今已经开始正常运转,在其中工作的被称为乾清宫行走,他们成为专属于朱见济的秘书班子,人数倒是不多,只有三十余人,都是各地抽调上来的循吏,熟知法典,工于算术,办事效率一流。当然也有几个词臣,但为数不多,是朱见济拿来装点门面的,省得人家说朱见济不喜文学,粗鄙敛财。 皇庄清查工作能够在半年内办得有声有色,乾清宫行走居功至伟。没有这帮人辅助,日夜不息地清点账目,肯定查不出十五万顷土地来。 乾清宫一干行走在选入皇宫之前,官职其实不高,最高就是县令知县而已,甚至还有几人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丞,只是因为熟知兵粮刑名之道才被人举荐上来。官职低,一方面便于朱见济掌控,方便使唤。另一方面也打消外朝,特别是内阁的疑虑,省得他们担心这个乾清宫办事处有朝一日会取代他们,虽然朱见济确实是这样想的。不过眼下乾清宫行走官职低,资历浅,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就不高了。 饶是如此,朱见济还不时更换乾清宫行走的具体人员,是为了打消外朝的忧虑,也是为了加恩更多人,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乾清宫行走。 具体来说,就是每个月更换其中的三分之一,理论上每个季节所有人都会全部换一遍。至于为什么只换三分之一,那是为了防止工作无人接应,出现差错。 哪怕是被换下,也不必忧虑,外界的天地更为广阔,朱见济会亲自询问并关注他们所有人的去向,同时设置专门机构记录他们的升迁任免,给予相当大的重视,一派要重点培养的姿态,当然朱见济也确实是这样想的,这可都是日后的亲信呀! 明太祖废宰相,来自于整个王朝的政务压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