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功成身退
盛长柏拜相之后,要做的事,首先就是构筑北疆的防御线。
做这些事情,主要是为了后人考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世。
大周目前经过励精图治,国力鼎盛,已经中兴。
辽国政府腐朽,国内内乱不止,局势混乱不堪。
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敌弱我强的局面,其实不大需要防线,只靠基本的地形天险,就足够防御北方。
但是现在不需要,不代表以后不需要。
草原游牧民族,一直都是起起落落,总有种族没落,也总会有种族崛起。
但不管是哪个部落崛起,强大起来的草原民族,无一不觊觎中原肥沃的土地。
像秦始皇一样修建长城,修驻北疆防线,抵御游牧民族入侵中原。
才是真正可以长治久安的解决之道。
现在大周欺负一下没落的契丹,其实解决不了边患。
只会为另外的草原民族崛起,创造更好的崛起环境。
压制着契丹,逼迫着契丹向北发展。让契丹去压榨草原上其他民族。
北方也许还能太平的长久一些。
大周是可以继续北伐,确实有实力占领更北部的草原,漠南,漠北。
对契丹亡国灭种可能有难度,但把契丹往北赶几百里不难。
但是以汉人为主的大周朝,其实不具备占领草原的能力。
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草原只意味着贫瘠,不适合耕种。
劳师远征,后勤线太长,花费大代价占据下来草原,也没有开发的能力,得不到应得的利益。
国家虽大,好战比亡。
打西夏,征辽国,其实都是在为大周的财政减负。
所以盛长柏才会支持,没有利益的战争,不要说盛长柏不支持。
满朝堂也就只有一心,想要比肩唐宗汉武的皇帝,为了名声,有开拓的想法,但也不坚定。
要移民实边,要修卡筑城,要派军驻守。
农耕民族在草原没有生产能力。
想要控制草原,都要靠中原的输血,任何措施都是要付出大代价。
就算盛长柏知道草原有不少的资源,
不是只有牛羊和草药,更有不少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也没有什么用,因为生产力有限的原因。
大周境内的矿产资源,除了可以做货币的金银铜算是稀缺之外。
其他方面的资源,对于朝廷来说,其实完全够用。
草原是上有煤和铁,也确实有一部份矿容易开采。
但是考虑一下运输问题,成本上也不比大周境内的矿产有优势。
解决了西北,北疆的边患,大周不太平的地方也就只剩下南方。
南境的交趾等国,对中原政权来说从来都不算大威胁。
有一些国家,发展的不错,是会跳出来,试图和中原照量一下。
但往往中原政权,只需要派出一支偏师,就可以把南方国家揍的头破血流。
跪地祈降,每一次出兵南境,都可以确保南境太平几十年。
对于南蛮之地,大周依然没有什么占领的兴趣。
热带雨林的气候,还是不适合汉人生存。
大周连自己的领土,岭南都开发不了,完全无力占据更南的交趾等地。
官员连岭南都不愿意去,让岭南发展成了大周贬官流放的集中地。
更南方的化外之地,大周也就没有官员愿意去。
官员和百姓都不愿意去,也就说不上实际控制。
想要扩大领土,还是要一步一步的来。
开疆拓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是跑马圈地占领住,就一切OK的事情。
都代表着后期的巨大投入,现在的大周,已经占领完附近的膏腴之地,没有向外开拓的动力。
没理由自家的好地都没种完,就非要去种别家的荒地。
之后的话,盛长柏为相的主要重心,还是发展内政。
其实也就是管理好朝廷的六部。
吏部是朝廷最重要的一部,人是一切都根源,不管什么事,都是人来做。
设置更为严格的监察制度,监察人员不说配置到县一级,起码也要配置到州一级,盛长柏设置想对标现代的纪律,考虑到地方上没几位官员,太不现实,才作罢。
六部之中排名第二的算是户部。
户部除了管理户籍那些事,主要要做的其实还是财政,财政就是开源节流。
进一步解决大周的冗员,以前都是解决别家的冗员。
现在要解决的是赵家的冗员,赵家这些对国家没有贡献,还吃着国家财政的人,也太多了一点。
不用去想,也知道随着国家安定,老赵家的人口又会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