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阿逸,你知道我的难处吗?
逐渐收购影院。形成了自产自销的大流水线模式。巅峰时期的公司导演,演员,编剧,幕后人员多达2000余人。 推出了无数的影坛巨星。 香江电影有个“东方好来坞”的称号,其实最早只是说的邵氏。 只可惜邵氏在70年代中期开始输给嘉禾,在这几年又被新一城压着打。 在平行时空中的今年,也就是1985年。邵氏内部因为太大的摊子,已经开始举步维艰。 邵一夫不得不割腕断臂,遣散公司大部分员工,又将一部分人力资源转到了无线电视台。随后宣布停产。 虽然影片制作宣告停产了,但是影院业务是固定业务,不可能放任不管。 于是邵氏院线打算从嘉禾或者新一城采购影片放映。 本来商场本就无仇人,就算以往双方都得你死我活。如今有钱齐齐赚,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可惜这两家电影公司给出的条件太过于苛刻,让邵一夫无法接受。 恰好就在此时,一家电影公司直接找到了邵一夫。表示自己可以接手邵氏院线。 这家公司就是德宝电影。德宝是在去年由潘迪生投资,岑建勋和洪锦宝打理的。 因为洪锦宝的这层关系,所以德宝制作的影片,都是排在嘉禾戏院旗下的“嘉乐院线”放映。 然而寄人篱下必定是要吃亏的。 嘉禾电影为了自家的亲生仔电影大卖,所以通常不会给“德宝电影”好的档期。 甚至有的时候“德宝电影”上映没几天,就得仓促下线,给嘉禾的电影让档期。 从这一点上看,邵一夫其实对李逸还是不错的。 当然这也因为他本身就是双逸电影工作室的大股东之一,而且邵氏确实没什么好片子可以顶上去的缘故。 因为这件事,潘迪生就有了自组院线的想法,恰逢这时候,他知道了邵氏电影停产的消息。 便直接找上门洽谈。 最终以年租金3500万,以及200万维修费组下了邵氏院线的多所龙头戏院。一年一签。 再加上已经购入的几家独立院线,德宝公司组建起了自己的德宝院线。 自此,从1985年起。 邵氏,嘉禾,金公主三分天下的局势。变成了嘉禾,金公主,德宝的三足鼎立。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李逸就一直在担心这个问题。 如果邵氏影业停产了,自己是否能将邵氏院线接过来。 3500万的租金。自己找几条大水喉支撑一下,还是没有问题的。 有院线在自己手里,以后就不用再受制于人。再也不用担心档期的问题。 只可惜…… 成也李逸,败也李逸。 或许是因为双逸电影工作室一直盈利有加,让邵氏电影院线也能一直维持下去。 反正直到今日,邵一夫还没有将邵氏电影停产的想法。 尤其是在自己的侄子,邵维景从南洋之后。 整个邵氏往后的发展,就更显得扑朔迷离。李逸也是第一次感觉,自己所知的历史可能有些偏差了。 至于加大投资无线电视台,本来就是邵一夫院线的布局。跟邵氏停产并没有多大关系。 “那是因为六叔有先见之明。” 李逸拍起了邵一夫的马屁。 “现在影坛是群雄混战,战火连天。六叔能够及时抽身把主要精力都放到电视行业上,这可是一部妙棋。” “当下,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精彩的剧集。不像看电影那么麻烦。” “光是这一点,六叔您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而且六叔的无线电视台,就犹如香江娱乐圈的少林寺。日后其他电影公司拍片开戏,都免不了要来这边找艺人和明星。” “所以日后无论哪家公司拍电影,这第一波钱。终归要让六叔先袋入荷包。” 李逸这话倒也不全是马屁。至少在现实角度出发,无线电视台确实做到了这点。 那既然电视行业这么好赚,为什么嘉禾或者金公主,邹闻怀还有雷觉昆。不也一个搞一个呢。 因为电视行业可不是说有钱就能进的。 那不但要有大量的资源。人力物力。 最重要的,是要有电视牌照。 没有电视牌,就算你身价几十亿也是白费。 目前的香江政府对于牌照的控制可是相当严厉的。不光有钱有地位就行。还要有时机和政治倾向。 “有你阿逸这几句话。那我的心也就定下许多了。”听到李逸的话语,邵一夫笑呵呵地回道。 当然这也是客套话。这其中的枝节内幕,估计整个香江影视圈,就他邵一夫最清楚不过了。 “阿逸,对于今年的春节档。你有什么看法。” 聊完电视,邵一夫又将话题扯回到电影方面。当下时至年末,而最值得关注的,当然就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档期,春节档了。 春节档吗?李逸摸了摸下巴,回想起86年春季档的情况。 这一年也很是搞笑,是从有了春节档这个概念以来。 首次年度票房总冠军,不是出现在春节档档期之中。 85年的春节档,新一城那边搬出的是《最佳拍档4之千里救差婆》。 由于前几部导演,曾志韦,徐克等人的离去。 这一部的导演又重新换人了。 原本的人选是林岭东,但因为被李逸半路截胡。最终只能由黄白鸣的弟子高志森顶上。 毕竟这个小胖子,连续两年,两部《开心鬼》。都可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也在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高志森同样被高薪挖走。 从而帮助德宝开创了另一个家喻户晓的系列。 至于嘉禾这边,今年的贺岁档。打出来的头牌是洪锦宝的《富贵列车》。 《富贵列车》绝对算是洪锦宝的一个大手笔。拍摄的过程中,他依靠着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