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五章 经营
打下一个国家很简单。 但是……要想治理一个国家,却十分困难。 仗打完了,接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 怎么安抚? 这就必须要用到高藏这些人。 让他们分批去告诉高句丽的百姓。 战争已经结束。 高句丽已经亡国了。 现在…… 他们该干嘛干嘛。 至于对于那些手里多少还有些士兵的城主,则是以劝降为主。 让他们都向辽国投降。 毕竟…… 现在高句丽亡归亡,可国内至少还有两百万人呢。 其中…… 光是扶余城那一块,就至少应该有五十万人。 也就是高句丽长城最北端的那一块。 对于这扶余城,也需要高藏等人去劝降。 很快…… 各个城主的态度也就传了回来。 投降的基本上还是占了大多数,但仍然还是有死不悔改的。 比如说这扶余城!由于离辽东还有点远,因此五小只都还没有去特别有意地去针对过对方。 眼看如今天气已经变冷。 五小只此时也并不打算出兵了。 还是等到明年开春了再说吧。 …… 李治:“高藏,目前高句丽还有多少能战之兵?” 高藏也是老实回答道:“如果是个男的,都算上,那凑个二十万不成问题,只是武器铠甲会差些。” 李治便不由得感慨道:“那你们高句丽可真的是底蕴深厚。你有什么办法能让高句丽的百姓听话?” 高藏:“下臣以为,只能是不断地派人去安抚。” 李治:“那朕就命你为平壤道安抚使,派你去安抚。另外,你还有一个任务。” 高藏:“陛下请说。” 李治:“那就是每年都从高句丽境内迁出五千户到辽东。从每年的三月开始,七月停止。” 高藏一开始还以为是迁到辽东这边种地呢。 结果…… 到了第二年三月。 李治便把这些人全都卖到了大唐去。 大唐这边。 江淮地区这几年也是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以前这里很多地方都是空旷无人的,但现在,一下子就变得热闹稠密了不少,多出了不少飘着炊烟的村落。 大唐。 李二这天也是问了问,最近这几年,大唐的户口是多少。 然后户部尚书高履行,也就是高士廉的长子也是回道,“今户三百九十七万。” 跟贞观初的户不及三百万一比,这已经多了差不多快一百万户。 跟武德比,更是差不多翻了一倍。 不过…… 之所以增长得这么快,这并非完全都是自然生育的结果。 毕竟…… 通过打仗,他们也吸收了不少的户口。 还有一些本来就是逃匿的。 李二听完了这个数字,心中波澜不惊,因为……他也就是随便问问。 不过稚奴那边确实有点人少了,是不是该强行地把一些人给迁徙过去。 李二现在担心的,却是将来要是有一天,他死了,大唐未必跟辽国,就能有这么好的往来了。 说到底,将来稚奴还是要靠自己的。 李二随后便把要强行迁徙的事告诉了李重。 李重觉得吧。 这确实有点难。 不过…… 可以考虑一下,把相对富裕、而且家中兄弟多的家庭,可以分一个儿子出去。同时,当然也要分一个儿媳,甚至是孙子。 并且…… 此事不宜搞得过大。 最好是每个县几十几百人这样。 这其实就相当于把府兵给派出去了。 因为一般能有这个条件的,大概也只有是拥有府兵的家庭了。 延平三年。 三月底。 虽说不少人肯定是不太情愿,但没有办法,就算是不情愿,也得去。 第一次,就征召了五千名府兵,再加上女卷,儿子什么的,人数大概在一万五千人吧。 而这一万五千人的到来,立刻又让辽东热闹了不少。 刚刚来,一开始肯定不习惯。 只不过…… 过个一年半载的,估计也就差不多了。 辽国的粮食基本上由国家供给,当然你也可以自己种,如果是你自己种的,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了。 没有赋税,但有徭役。 不过这徭役基本上跟农业不重叠。 另外…… 到了冬天的时候,还免费提供文字教学。 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去工匠部门学一门手艺。 尤其是怎么造蒸汽拖拉机。 今年,辽国的蒸汽拖拉机的数量已经来到了一百五十五台。 所生产的小麦加起来,足够将近二十万人吃一年。 别人都是三年耕者,有一年之储。 而辽国目前的产量,则是做到了近乎于一年两储。 当然! 春小麦的口感并没有秋小麦那么好,因此,辽国的粮食也不单单只有小麦。 有的人也会自己种一两亩的栗米甚至是水稻,这些都可以自由发挥。 所以当这一万五千人来了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世上竟然还有一个地方,是可以不用饿肚子的。 这生活的条件,如果要论到吃饱,可能甚至比在大唐都还要好。 也就这两年在打仗吧,不然…… 蒸汽拖拉机的数量应该还要更多。 李治也是不得不重新思考,去招高句丽的百姓来给他挖煤。 他们给自己挖煤,自己给对方吃的,至少…… 他们也不用冻死饿死。 不过这人数不能一下子招募得太多。 至于这刚来的一万五千人,当然不可能让他们去挖煤。 这一万五千人得拿来种地,搞养殖。 …… 在五小只这边搞着生产建设的时候。 新罗跟百济这边,也是蠢蠢欲动。 对高句丽这边的边疆将领,那是能拉拢的拉拢,不能拉拢的,也要过来扇风点火。 这消息慢慢地,自然也传到了五小只这。 五小只只是口头严重警告,但是却并没什么实际的行动。 而且…… 接下来他们还得去打扶余城。 扶余城这边人口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