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四章 心病
贞观十九年,二月。 玄奘回到了长安,别的不说,李重很关心他去天竺到底有没有学会制糖。 因此,当李二接见对方的时候,李重这边,也坐在一旁一起听对方这一路的见闻。 “玄奘法师有向天竺学习如何制糖?” 虽说玄奘去天竺主要是去学习佛法,但应该风土人情什么的,也是知道一些的吧。 当然! 别人的制糖技术也算是国宝了,有时候,他还真的未必知道,但天竺糖多这一点,对方恐怕不会不知道。 果然! 只见玄奘便缓缓而道:“我没有学习过,不过天竺多产甘蔗,因此糖确实比大唐要多。” 李重只能说可惜,真是干啥啥不行啊。 佛法有什么好追求的。 要说追求佛法,不如学自己摆烂。 只要人人都摆烂,那这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还用去学佛法? 该学的没学,不该学的,倒是去学回来了。 听到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李重对这玄奘的兴趣自然也是大大地降低。 最后…… 干脆让李二自己去处理了。 李二自然是让对方写出这一路的见闻,然后,还想对方还俗,以后就在朝堂当官,这专门负责对天竺的外交事务,其实就挺好。 只可惜,玄奘并没有同意。 那就只能是让他把这一路的见闻都写出来再说。 …… 三月。 天气已经不怎么冷。 与此同时…… 来州这边,李重的儿媳也要出发了。 上一年是什么都没有准备,怕她们去了立刻就要吃苦,如今,粮草充足,是时候该把她们送去跟五小只团聚了。 李靖原本也是要去的。 毕竟…… 这一开始就是跟李重说好的。 但现在五小只基本上都十八九岁了,李重因此也就觉得,此时已经没这个必要了。 如果五小只的年纪还在十五十六岁以下,那确实,是该让李靖也一起跟着去,以便有所照应。 最后…… 李靖也只能是给五小只写了一封信。 让李重的儿媳路上一起带过去。 两天半后。 辽东湾码头。 五小只也终于都见到了他们心心念念的妻子。 当晚。 所有人便好好地团聚了一番。 本来是想再过个两三年再过去的。 反正…… 现在大部分人的年纪还小,都还没到可以生育的年龄。 只是…… 李重也怕再过几年,可能他们都不认得自己妻子原来长什么模样了,于是便只好到了第二年就让他们团聚。 离开了一年没有见过对方了,双方自然是很激动。 只能说…… 回辽东城的时候,都是两人一起同乘一匹马。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从别人家那里抢来的。 而经过一年的建设。 辽东城的发展也已经是还行,虽说偌大的城池,由于人口只有两万还不到,因此显得还是有些清冷。 但是吃喝什么的,已经完全不成问题。 仓库已经装满了足够两年的粮食,鸡鸭鹅什么的,还有猪跟羊,都养了不少。 至于穿的,也可以直接从扬州运过去。 就是蜀地的锦,只要有钱,辽东城都可以得到。 贞观十八年,五小只又多了十艘蒸汽船。 不过这十艘蒸汽船,暂时就放在扬州赚钱,到时候五小只需要什么,直接就在当地买就是了。 扬州城的富商,如今也看到了一些辽东这边的商机。 当然! 主要是看高句丽、百济这两国的人口还不错。 这两国的人口加起来,估计至少也有个四五百万。 如今,水路方便了,这运东西过去卖,自然也就成为了可能。 为此…… 接下来,五小只还准备组织一次扬州的商团,到高句丽、百济去进行商业视察。 到时候…… 五小只就又可以从交易当中抽税。 并且…… 为了赚取更多的钱,现在,五小只也已经在搞自己的盐场。 把盐做出来,可以卖给契丹人跟靺鞨人,然后再从他们手中换到一些动物的皮毛,还有羊肉,甚至是马匹。 所以当五人进入到辽东以后。 只见辽东城看着虽然很清冷,但是…… 城中的每一个人,都仿佛有着自己要做的事。 因此,这样一看,倒是清冷当中,又带着点不一样的热闹。 把五女安顿好。 很快,五小只便又投入到农忙当中。 今年…… 他们应该能一次性耕种差不多六万亩土地。 按照这个进度,只要再过两年,他们应该就能实现自给自足。 当然了! 春小麦其实不好吃,口感没有冬小麦那么好。 但是! 他们可以把这些小麦都卖给高句丽,百济。 然后,只要高句丽、百济的百姓给他们干活做工就好。 各种煤炭、铁矿这些就不多说了,还有手工艺品,这些也完全可以收。 虽说…… 他们的手工艺品肯定应该是比不上大唐的精良。 但聊胜于无。 到了贞观十九年六月。 高句丽这边也看出来了,辽国是真的没有要与他们打仗的意思。 甚至…… 辽国还很大方地跟他们谈粮食生意,把不好吃的春小麦全部都磨成粉,然后卖给他们。 虽说春小麦是不怎么好吃,但是,做成面条什么的,也还可以接受。 高句丽的百姓从此,也就可以彻底摆脱节食的风俗。 高句丽觉得,这很好。 首先,百姓都能吃饱,不至于饿死,而且还能增加高句丽的人口,这对他们来说,这就很有利。 虽说…… 这面条肯定也不是白吃的,得用本国的百姓帮辽国生产东西来交换,但是,这无疑还是给了他们一个说不定能翻盘的机会。 至少…… 他们国家的人口是一年年增加的,而打仗,最需要的其实就是人口。 当然! 他们也很注意,为什么辽国需要那么多的煤炭跟铁矿。 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