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人生流浪 > 736、黑吃黑

736、黑吃黑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733、阿斯塔那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约40余公里。阿斯塔那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首府”。墓葬区在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北和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东。为高昌及唐西州居民的墓地。墓葬按家族分区埋葬,每一家族均有固定的茔地,以砾石为界。每个墓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墓道和墓室顶部地面一般都堆摆砾石,平面呈“甲”字形。从墓中已出土的文书和墓志来看,墓葬的年代,最早的是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英、德、日等国的“探险者”曾在此进行破坏盗掘,窃去中国大量珍贵文物。

解放后,1959年开始发掘,出土大量的丝绸织品、陶器、木器、钱币、泥俑、墓志和近三千件官、私文书等。其中较著名的有绢本的伏羲女娲图、舞乐图、围棋仕女图、牧马图、禽兽纹锦、对鸟对羊树纹锦、骑士对兽纹锦、牵驼纹胡王锦及狩猎纹印花绢等,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出土的大量吐鲁番文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世俗生活等方面,对研究古代高昌国的历史、经济及与内地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在新疆吐鲁番市东约40公里的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汉称高昌壁、高昌垒,两汉魏晋时期,戊己校尉屯驻于此。此后曾历为前凉高昌郡郡治、菊氏高昌王国国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鹘高昌王都,至明初始废,前后经历约一千五百余年。其建筑和基本规模形成年代约在前凉至高昌菊氏王朝时代。总面积为200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残存,为夯土筑,略成正方形,周约5公里,可以登眺。有马面,西门瓮城仍存。有些城门的土建痕迹尚保存完整。全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布局略似唐代之长安城。城内建筑遗址破坏严重。在外城西南隅有一寺院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寺门、广场、殿堂、高塔和佛龛保存较好。内城中有一高台,上面残存一高15米的建筑物,俗称“可汗堡”,附近发现带有覆莲纹图案和绿色琉璃瓦残片,似有北凉时期的佛寺遗址。城中所有建筑全用夯土可土坯建造,门窗顶部多作穹窿形,类似今日吐鲁番的建筑。

解放前,俄、德、英、日等国“探险者”曾来此盗掘,窃去大量珍贵文物。你瞧瞧!这些东西多会欺辱中国!净会拿别人家的东西据为己有,什么嘛东西!

解放后,陆续发现一些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元龙泉窑瓷盘,还收集到一些小佛像、大陶缸等。特别是所发现的元代用回鹘文和汉文合写的善斌卖身为奴契约,对当时的寺院主剥削奴隶的状况有所揭露,很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艾丁湖:艾丁,维吾尔意为月亮。艾丁湖,意为月光湖。因湖中和湖盆多晶莹洁白的盐结晶和盐壳,酷似月色,故名。在新疆吐鲁番市南部、吐鲁番市东南,横卧在盆地南缘觉洛塔格(塔格意为山)下,所以旧称艾丁湖为觉洛浣。湖面低于海平面154~155米,是中国地势最低点。这不应叫“海拔”,而应叫“海低”矣!或者也可说成是“海拔-154~155米”。湖盆东西狭长约40公里,南北宽仅8公里,湖盆面积152平方公里。春季冰雪融化水流入湖,夏秋强烈蒸发干涸。湖水矿化度极高,夏季高达210克\/升。

台藏塔: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为高昌时代(公元六至七世纪)的佛教建筑遗址。为夯土筑,高约20米,基部每边各约20米,平面呈方形。塔身四面均有洞龛,残存有塑像和壁画。

苏公塔: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郊,距城6公里。系回历1181年(公元1779年)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为其父额敏所建,故又称额敏塔。高44米,塔身为圆柱形,下粗上细,以黄砖砌筑,利用拼砖方式构成各种图案花纹。顶呈盔形。构造精致,颇为壮观。塔内无木料,全凭一砖砌螺旋形中心支柱承担整个塔身重量,至今仍巍然屹立。为新疆伊斯兰教著名的艺术建筑。塔旁有教堂,并立有察合台、汉两种文字石碑。

交河故城:亦称崖儿城。在新疆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湖乡,位于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地带,故名交河。有人认为是汉代车师王前庭治所的所在地。六世纪初菊氏高昌时,在此建立交河郡城。现存遗址主要是唐代及其以后的建筑。城依土崖作长方形,无城垣,南北长100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南、东两面有门有路,直通城内。城南有一纵贯南北的大道,长350米,宽3米。大道两旁为高而厚的土墙,建筑物在土墙后面由纵横交错的街巷分割成若干区。房屋临大道一面见不到门户遗迹,只有巷口与城内大道相通。以大道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西北区大多为寺庙遗址,有各种类型的佛塔,东北区为居民区,这里院落鳞次栉比,不少建筑保存较好,尚可看出院落的平面布局和房屋的门窗位置;东南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