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陈景恪的小算盘
帮忙?我看你们是想来进修,陈景恪心中吐槽道。 不过对于他们过来帮忙的事情,他自然是没有意见的,甚至可以说很欢迎。 之前他就想找个坐堂医,只是不认识什么相熟可靠的医师才没有找。 太医署的这些人自然是可靠的,都是当官的有家有业,出了事儿他们也跑不掉。 至于指点他们一下,那更没有问题了。 医术这东西经验和理论都很重要,交流才会进步。 陈景恪虽然年轻,但真不缺经验。 从小就跟着爷爷学医,读大学那会儿要和同学卷,实习工作了和同期卷。 为了胜出,他私下给自己加班刷经典病例。 虽然刷病例不如接触病人那么直接,但看的多了总会有效果的。 从大学到参加实习,再到获得行医资格证,他刷过的经典病例加起来超过了万份儿。 也正是因此,不论去哪个地方实习工作都能快速上手,成为班子里可靠的中坚力量。 就算偶尔碰到看他不顺眼的领导,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可惜,最终把自己给卷死了。 不管怎么说吧,这种阅读量是远远超过古人的。 真要论起对医学的认识和阅读量,他敢说轻松吊打大多数古代的医生。 但是他也有缺点,受现代医学影响太深。虽然经验丰富,但中医医理方面是个很大的缺陷。 这真不怪他,而是到了现代,中医医理方面的东西已经接近失传了。 现代中医所谓的医理,是建国后国家召集全国名医,重新总结出来的。 碍于见识和科技的整体落后,先辈们当时只对残存的古中医理论进行了总结修补,却没有把古中医和现代医学接轨。 结果就是,错过那次机会,中医再也没有办法和现代医学接轨了。 中医从业者学了一辈子,想考医师资格证,也必须要学习西医那一套理论才行。 没办法,谁让人家先行一步,和现代医学完成了捆绑。 以至于让人产生了,‘西医就是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就是西医’这种概念。 陈景恪学的根子其实也是西医那一套,他对中医的认识还停留在背古籍照方抓药上面。 用辩证之法创新,他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胆量。 用药这东西,用好了是治病救人,用不好就是杀人。 他对中医医理的了解太浮浅,自然不敢搞什么创新。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也是在古人划出来的道道里进行微调罢了,离创新那是十万八千里。 真正的创新是发明出附子理中汤;是只去掉两味药,就成功把补肾阳的八味补肾丸,变成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 别看穿越后他闯出了偌大的名头,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在小圈子里获得了神医之称。 实际上依仗的不过是领先一千多年的知识积累罢了。 真碰到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病,大家比拼真实功底用药,他会被何求这些人吊打。 之前他给对方讲解的辩证用药法,思路也不是自己发明出来的,而是古人总结出来的。 他只是当了一把文抄公,原样给他们讲解了一遍。 何求、姜子安等人,可以说是初唐医师里面的佼佼者,又是太医署的先生,理论知识非常扎实。 陈景恪也想通过和他们交流,把自己的这块短板给补上。 等掌握了医理,他才有底气自称神医。 所以对于对方的提议,他自然是欣然同意。 何求等人并不知道他的想法,他们根本就想不到,竟然有人能在背了一肚子医书的情况下,不怎么通医理。 见到陈景恪答应,那叫一个高兴,纷纷表示从明天开始他们就轮流过来。 陈景恪计算了一下时间,现在离元日(春节)就剩下八天时间,就提议让他们过完年再过来。 但几人并不同意:“我们八人轮流来,能忙得过来……元日我们也不休息,医师尽管放心。” 陈景恪除了表示感谢还能说啥。 不过等他们要离开的时候,他又提出了一个请求:“太医署珍藏天下医书,明日你们来的时候,能否为我带一本过来?” “最好是那种不知名的医书……当然,如果有太医署诸位医官的讲义就更好了。” 医家的核心书籍他都看过,反而是不知名的医书他看过的很少,说不定就能从中找到新知识。 尤其是医官们的讲义,里面都是第一手的资料,通过讲义才能学到医理方面的完整知识。 换成别人提这个要求,他们肯定会骂人,痴心妄想。 但他们已经被陈景的心胸所折服,何况他还无偿拿出了《金贵要略》。 和这本医书比起来,那些普通的医书和讲义又算的了什么。 甚至他们对陈景恪的借书之举还深表佩服。 一位名叫连善的医官敬佩的道:“先生医术如此高明尚且如此好学,实乃我辈楷模呀。” 另一位叫黄德容的医官亦赞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先生在身体力行的践行这个道理呀。” 两人的话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同,只有陈景恪心中那叫一个尴尬。 等他们走后,蒙安、冯保、依荷等人纷纷围了上来,兴奋的道: “三郎,你太厉害了,连尚药局和太医署的御医都被你折服了。” “是啊是啊,他们都称呼三郎为先生呢……那可是御医呀。” “这下子三郎就彻底成名了。” “嘿嘿,连御医都要给三郎当学徒,传出去肯定能惊掉一地眼球。” 不过高兴过后,依荷有些闷闷不乐的道:“三郎为什么要把《金贵要略》给他们呀,那可是张仲景的绝学呀。” 陈景恪笑道:“还记得我说过的话吗,医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敝帚自珍只会让更多病人受苦,也会阻碍医学的发展……” “只要你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