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新城钢铁基地
猴子直接下订单采购自行车车架以及飞轮链条等部件,很快就传送了过来。 宋应星放下大坝那边的工作,来这边儿指挥组装这些人力螺旋桨。 现在大坝那边已经上轨道了,技术人员和工头按照既定的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就行,每件事都有专人负责,不用宋应星事事躬亲。 十条大型漕船已经拖了过来,正在甲板上横向安装工字钢结构,然后再两舷外侧安装推进器。 一侧二十台,两侧一共是四十台,再加上尾部的五台和船舵。就基本改造好了。 安装还是非常方便的。 本来杨凡以为直接用螺栓直接固定到船板上就可以。一开始杨凡想直接安装在船舷侧面的木板上,宋应星研究了一下感觉不行。 船板的强度太低,这样用不了太久就会被不断变换方向的的力量,弄得开裂,把螺栓脱出来,船板是木质的,船板漏了,船也给弄报废了。 最好的办法还是在甲板上横向安置钢架,把推进器安装在钢架上,这样才保险。 杨凡听取了宋应星的意见,先用十条漕船改造一批。 安装很快,天黑时就基本都弄完。 第二天一早,这十条船从运输处弄来了足够的船夫,开始下水试航。 顺流逆流,满载和空载都试验了一下。 在河里跑了足足一天。 最后统计发现, 顺流能跑到七八节的样子,逆流满载最低只有两节半, 最快能到四节。平均三节差不多的样子。 虽然慢些, 但是能用就解决了大问题。 这些漕船, 一条可以运载八百担左右的货物。运力远远超过马车。 明代一担合今天120斤,八百担大概是48吨的样子。 因为安装推进器材和固定用的钢材耗费了一些重量, 大概可以运载45吨的货物。 这个运力,已经非常惊人了。 只不过以前这些船是摇动船橹来推进,或者水手撑杆推进的。 现在都改成四十五个人, 靠踩踏自行车的飞轮来带动。操作人员增加很多。原来的漕船,只用十个人就可以操作,逆水行舟时就用纤夫。 现在人员虽然增加到五十人,不过属于自主动力航行。不再需要纤夫,使用的弹性更大, 理论上那里都可以去。 顺流的时候不用这么多人, 可以轮换休息, 逆流时, 就需要全体出动,一起踩踏来驱动,如果人员疲劳了就靠近河岸边下锚, 停下来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出发。 或者采取两班倒的方式,每次用一半的人,这样速度会下降到两节不到, 大概时速三点四公里左右。 试航成功后,把这十条改造好的人力漕船交给水运大队运营。以后就不再需要和纤夫们打交道了, 可以自由的在蓟运河和海河流域上下航行。 杨凡后续根据需要, 再改造一些投入使用, 基本就可以满足需求。 第二天,黄三带着五百士兵,以及辎重登上了这十条船。 杨凡已经开始扩军,利用团练老兵做军官, 招募新兵。 一千五百个老兵集体升为伍长。每个人带四个新兵, 加上原有的军官杨凡把军队扩大到了九千人。 重新编为三个团。每个团三千人, 下设五个营或者大队。编制和以前一样,还是五百人一个大队或者叫营。 每个营分为五个百人的中队。下面还是设立三个小旗。每个小旗分三个伙, 一个伙分两个伍。 这三个团对外要有一个合理的名目。 一团对外称为家丁团,团长磨桌。 二团称为兴禾团练, 团练使张疙瘩。 三团对外称为乱石滩守御千户所直属团。挂在守御千户所总部下面, 团长驴蛋。 守御千户所,杨凡利用原有的人员和最近北直隶都司派过来的三百多个武官,把架子搭了起来。 招募了流民分了土地,用水车提水灌溉,开发荒地,基本把三个千户所从新完善起来了。但杨凡就没指望他们能打仗。原来的乱石滩百户所军官都升为百户和小旗。安插进新的千户所里。 虽然皇帝没有给杨凡划拨原来遵化卫的下属千户所,但是,北直隶都司还是把遵化西边的荒地直到蓟州交界都给了杨凡。 这里也改称沙河守御千户所。 沙河千户所在沙河的北岸靠近遵化的位置上,和杨凡的土地隔河相望。这些卫所兵杨凡让他们自给自足,按照大明的规矩上缴屯田籽粒。 训练和装备什么的都是按照大明的来。早期杨凡颠覆一些,自己开铁厂的,武器什么的也不算什么。以后打下粮食在补给杨凡就行。 这里的地是之前两个千户所的,但是早都荒芜放弃,这次都司划给新成立的守御千户所,遵化这边也没有什么意见。 这次划分完毕后,杨凡就和遵化那边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了,本来守御千户虽然比卫低半级,杨凡在遵化卫是指挥同知,但他的守御千户所直属于北直隶三司之一的都指挥使司。 和遵化卫没有统属关系,两家说白了就是各管各的。 杨老爷在遵化这一带半年内招抚了三十多万流民,官职也想火箭一样窜起来,圣眷正隆,在当地有很大的声望。 杨凡一开始招兵,立刻就吸引了大量的适龄青年报名。 不过这一次待遇可没有原来的高了。 一个月三两银子那批人都当了军官,新招收的士兵月薪只有三钱银子。绩效奖金另有两钱银子。合计每月五钱银子。 绩效部分要看你的表现,能拿到多少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达到每一项都有相关的钱。 尽管待遇降低了,但是仍然远远高于此时的卫所兵和营兵。营兵明面上是三钱银子一个月, 实际上根本拿不到,只有一半左右,还经常欠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