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西宁之战七
杨凡抱着胳膊,一只手看着地图摸着下巴,看着地图。
可可西里,这片地区直到现代还是荒原。地图上,大片的无人区。青海这地方被昆仑山一分为二,北边是适合放牧和农耕的地区,南边基本是荒漠和无人区。
北边又再分成两部分。西部占三分之二面积的地区是水草丰美的柴达木盆地。当年的吐谷浑(西鲜卑)就是靠着这块草原支撑,称雄西域的。
东边以青海湖为中心。分成海西、海东等地区。最东边还有合适农作物生产长的一块不算大的东向开口的河谷地带。
西宁就位于最东边的河湟谷地山谷地区。这里的地形就像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中被咬掉的那部分就是青海唯一的低海拔地区。
这里是唯一可以发展农业的地区。整个青海的粮食都是依靠这里提供的。
王浩来了之后,就在大力移民到河湟谷地。这里远没有开发出来。王浩经过研究发现,西臧和青海的农业,只能依靠河谷,是典型的河谷农业区。
河谷海拔低,热量充足,土壤肥沃,而且灌溉便利。高原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非常适合开发成农田的。
河湟谷地其实面积不算小,河湟谷地位于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
河湟谷地,由东往西依次为湟水流域的民和县、乐都区、平安县、互助县、西宁市、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海晏县,及黄河流域的循化县、化隆县、尖扎县、贵德县。
杨凡给王浩的青海治理方略中,就明确了重点发展这十三个县的策略。只有把移民落地生根在这里,开发出稳定的农业区域,青海就算控制住了。今后永远是汉人的土地。
青海河湟谷地的耕地面积占全省的60%,尽管河湟谷地面积仅为青海全省面积的4%,但它却是青海省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这里可开发耕地450万亩。一旦开发出来,足以供应青臧两省的粮食供给。
这就极大的减轻了河套农业带的负担。今后河湟谷地的工农业负责支持雪区。而河套地区的工农业负责支持西域。漠南的工农业负责支持整个内外蒙古地区。东北地区则会自给自足,甚至富余的产出,还可以作为战略储备。
在后世,河湟谷地这样一块只占青海省面积三十分之一的地区,却集中了青海省四分之三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竟占青海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而且交通发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一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几乎全部集中在这里,这样的地区,在国内其他省区并不多见。
王浩读了老爷的《青海开发方略》后,激动万分,如果把这里开发出来,功劳等同于开疆拓土。他作为第一人事实上的青海总督,必然后载入史册。
他一直向新城秘书处打报告,申请十万户流民安置在这里。不过现在移民主要给后套和外套地区,他这里还顾不上。
青海远没有平定,不是安全的地区,王浩实际控制的也就是西宁地区和河湟谷地一带。连青海湖周边都只是糜系地区而已。更不用说广大的柴达木盆地了。
那里虽然都表明上臣服了,但是,一旦有大的变故,还是会出问题的。
例如新疆东部的和硕特部杀进来了,这些墙头草就保不齐,立刻跳反了。
这种情况,秘书处也不可能大批移民过来。毕竟移民过来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只是批了两万户农民和一千户匠户,乘坐火轮船来到西宁周边地区安置。这是王浩目前在西宁施政的基础。
不过高产的和适应这里气候的种子,还是给了不少的。田自立也派了一个小组过来指导农业开发。
杨凡用铅笔标注着却图汗的部落驻地。目前可可西里这片占青海四分之一面积的巨大荒原上,除了野生动物众多,就是遍布着喀尔喀来的却图汗部落了。
因为这里草比较稀薄,所以,他们必须分散游牧,才能勉强让牛羊吃饱。两万帐牧民,分成上千个放牧点,才能维持生存的需要。
没人知道却图汗的王庭在哪里,杨凡也没有足够的乌斯藏马配属给侦察兵去找。毕竟可可西里太大了。
人少了不济事,人多了补给都是问题。牦牛又跟不上马的速度。
毕竟蒙古生活在高原上习惯了,喀尔喀蒙古人来到这片更高的地方,远比汉人能适应。
可是,他又不能这么走了。尽管他必须尽快去科莫多地区的金山城去,因为今年冬天,就要出动骆驼骑兵大军,去攻打札萨克图汗和唐努乌梁海。趁着冬季他们在营地猫冬,而无法互相支援,先干掉他们。
这样就可以没有了北方的威胁,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西部的漠西蒙古上。
但是,现在青海这么紧张的形势,他没法离开。
主要是白利土司和藏巴汗已经联合,而且现在却图汗正在拉拢和硕特部东进柴达木盆地。如果这四方从四个方向挤压过来,杨凡只能放弃送大师进臧,先固守西宁城再说了。
毕竟,他做了一桌菜,来了四桌客人。
他准备的乌斯藏军和五千武装喇嘛是对付藏巴汗的,而现在多出了和硕特部五万骑兵,白利土司三万人马,还有藏巴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