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章 长平税赋钱
廉颇以为,自己今生不会再带兵。他没想到,自己的决定这么快就被打破了。 他不能放下这些跟随背井离乡的赵人不管。 廉颇对自己的大贵族的出身、领兵打仗的才华、攻城伐地的功劳都很自满。他知道很多人说他目中无人,连一些没有功劳、只靠出身招摇的赵国宗室都不放在眼里。他连别人说他目中无人这件事都很自满。 连蔺相如都曾经看不起的廉颇,自然也不可能低下头去看草芥般的庶民。 朱襄被蔺相如视若亲子好几年,廉颇也经常因为朱襄的出身和不肯上战场的懦弱而轻视朱襄。 这个时代都是如此。士人为国君效力,为国君征战。 就是在儒家口中的圣人王朝周朝伐商的时候,他们公布的商王的罪状,比如今庶人更高一等的“国人”的死活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商王不重祭祀、不敬神灵、轻视贵族、任用奴隶。 这不是周朝伪善,而是在这个时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周朝当时举起“商王害民”的旗帜讨伐商王,那被讨伐的就是周王了。 爱民的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才逐渐确立。接受了“爱民”理念的后世,才会给先秦的亡国之君加上虐民的罪状。 春秋战国之前,国君顶多只关心国人的死活,而国人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士”。 廉颇原本就是这样一个最典型的大贵族。 他看着面前被整编成军队的赵人,叹了口气。 李牧问道:“廉公,你是在担心他们的处境吗?” 廉颇道:“我不担心。” 李牧:“……”那廉公你叹什么气? 他本想继续追问,但看着廉颇暴躁的脸色,他识趣地将问话咽了下去。 因秦国之前的攻伐,三晋交汇之处有许多荒无人烟的地方,成为几国的势力缓冲地带。 他们终于来到了这个缓冲地带,不用担心会有赵军拦截。 廉颇和李牧清点了一下人数,投奔他们的赵人有三万人之多,其中原本监视这些赵国兵卒有一千余人。 这人数看上去不多,但思及赵国这些年征战减少的人口,消息的传播速度,村人离他们路途的远近,三万人已经非常多了。 按照常理,村人几乎没有得知邯郸消息的途径。说不定廉颇和李牧离开赵国好几年,乡野山村的赵国庶民都不一定会知道这件事。 这不是夸张。许多农人只盲目交税,已经改朝换代了好几次,他们的后代都还以为自己在前朝。 廉颇和李牧很疑惑,为何会有这么多人知道他们离开了赵国。 事实当然是蔡泽领着人告诉了他们。但赵人并不知道居然会有人对他们这群平民使用离间计,他们自以为实话实说道:“我们当然知道,因为我们一直很担心救了我们的廉公和李公。” 其实这也不是假话。燕国的事和匈奴的事,就算他们消息再闭塞,因 为需要征兵,他们都知道。所以他们也的确在向身边人和游商打探廉颇和李牧的消息。 他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廉颇和李牧。蔡泽只是将他们关心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廉颇和李牧听到他们的回答,好几宿没睡好。 第二天睁眼,他们默默地一边赶路,一边尽全力练兵,以应对追击的赵军。 令他们庆幸的是,就算路过了赵军的营地,赵军也像是没察觉出这一队秦人中多出了许多庶民一样,直接放行。 廉颇和李牧原本以为他们是惧怕秦人,后来当有人偷偷赠送粮草和半报废的兵器时,他们心里明白了什么。 刚明白的时候,两人心中难免愤怒。 这些赵军所作所为,不仅是渎职,甚至可以说是通敌了。 但愤怒之后,他们又发现他们没有愤怒的立场。因为这些庶民是跟随他们离开。 楼缓自言自语:“这就是儒者说的,人心散了?” 廉颇气得举起拳头要揍楼缓。 楼缓虽然腿脚不便利,逃跑的速度却不慢。他一边逃跑还一边嘀咕:“你这人怎么听不得实话?你怎么不去揍赵王那个罪魁祸首?” 廉颇气得比平时多吃了三碗饭。 楼缓对廉颇的饭量十分震惊。他怀疑自己判断错误,说不定廉颇未老,还能替秦王征战。 啊,做完这件事,满足了心愿之后,他不该在私下称秦王,该称君上了。 楼缓很庆幸自己有秦王这样的君上,想来他可以在秦国善终。 到了三不管地带后,秦国使团才遭遇了袭击。 虽然各国不管这些荒野,但有许多匪贼盘踞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