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 第七十六章 声势

第七十六章 声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因崇祯下了旨意,第二日的早朝,朱慈烺不用再去听政。  早朝上的疾风骤雨,倒是不用亲身经历。可想也能想得出来,在空口无凭的情况之下,那帮御史已然闹的满城风雨,如今有了确切的实证,自然要和崇祯论一论祖制。  虽然朱慈烺没有身临其境,不过毕竟是多年的太子,在宫里也有一些耳目,这个时候,不断的将皇极门的情形传回到东宫。  如人们料想的那样,从早朝一开始,便有御史们发难,先是引出国家大义,又从三皇五帝说起,一直说到了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力证祖制不可擅改。  有了这些铺垫,接着便说起了南直隶的两道诏令。诏令里的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税擅改祖制,动摇国本,若是强行推行,与亡国何异?  更有御史指出,这两封诏令未经内阁便发了出去,于制不合,于国无益,请皇帝收回成命,再下诏罪己,以安万民之心。  有御史们站了出来,当即有数十个大小官员站了出来响应,尤其是籍贯南直隶的官员,最先受到改制的影响,意见自然也是最大,一个个站了出来慷慨陈词,指出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税乃是祸国之策。  以往文臣和武将互相看不顺眼,这一次难得的保持了一致,一众文臣们说完,那些勋贵们也站了出来,一个个将太祖成祖搬了出来,为南直隶的百万生民请命。  不过在汹涌的反对的声音当中,竟也出现了拥护改制的声音。以翰林学士杨士聪为首的几个年轻翰林,引用了王安石的名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赞崇祯的英明睿智,并称若是改制能实行下去,必将开万世之功业,为万民所敬仰。  还有人翻出了前两日内阁学士方岳贡和范景文的话,指出当前的严峻形势,声称改制迫在眉睫,若是犹豫迟缓,最终落得政亡人息的下场。  内阁本来打定主意,在这场论战里保持中立,以示这些文臣都是自发上疏,并非出自内阁授意。  然而随着方岳贡和范景文被强行拉进了战圈,几位内阁学士不得不下场参与到了论战当中。  面对着群臣的诘问,崇祯一反易怒的脾气,既没有派出东厂拿人,也没有当场拂袖而去,始终是冷着一张脸。  一些时常跟着皇帝脸色行事的文臣,敏锐的发觉,崇祯似乎是做好了看戏的准备,眼看着朝臣们乱作一团,不但没有罢朝的意思,反而一直点着名的去问,时不时的还会发出几声冷笑。  这一场早朝,持续了两个多时辰,也没论出个结果。直到有人坚持不住晕倒在地,当日的早朝总算是告一段落。  朝野上的博弈偃旗息鼓,朝野外的较量却如火如荼。  在京城中,那些士子越聚越多,给朝廷施加压力,要求锦衣卫释放被抓的周钟和光时亨等人。  这些士子当中,有许多的复社成员,相互串联响应,在读书人当中,几乎达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  大明以八股取士,读书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而以江浙一带尤甚。  自万历后期到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擅权,朝事混乱,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多有魏忠贤的死党。南直隶苏州府张溥、张采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弋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是以联络四方人士,合并江南几十个社团,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  其后数十年,复社发展迅猛,先后共计有将近三千人之多,声势遍及海内。春秋集会时,衣冠盈路,一城出观,影响极大。几年的时间里,许多复社成员相继登第,声动朝野,从者几万余人,许多文武将吏及朝中士大夫、国子监生员皆是自称是张溥门下。  其后随着张溥病死,复社的声势总算弱了一些。  即便如此,复社在士子中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不说吴伟业、侯方域等所谓的才子,如陈贞慧、方以智、冒襄等人,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在江南的士子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锦衣卫所逮捕的周钟,论才气自然比不上不及复社的许多人。然而周钟此人一向热衷于朝事,以针砭时弊为己任,是以年纪虽轻,借着直言敢为,竟也成了复社的领袖之一。  而光时亨自然更不用说,此人在朝中一向以正义敢言著称,不但敢与内阁较个高下,还敢当堂指摘皇帝的过失。  在士子当中,这两人一向被视为文人楷模,锦衣卫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人抓进了诏狱,这些士子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短短的两日之内,崇祯在士子中的名望可谓是一落千丈。  有士子将崇祯和商纣王帝辛、隋炀帝杨广等暴君相提并论,要去都察院敲响登闻鼓,以发天子之聩。  还有士子提议去围堵北镇抚司的大门,因没有人敢响应,只得作罢。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原本有些荒凉的京城竟莫名热闹了许多。在京中的大小酒楼里,每日里都会有成群结队的士子逗留其中,数落着朝廷的过失。还有士子干脆找书局印了不少的纸张,在大街上发给来来往往的商贾和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朝中的文武百官对眼下的困境视而不见,专心论起了改制一事。接连三天的早朝,都是吵闹的不可开交,原本针对崇祯的上疏,演变成了改制之争。  十之八九的朝臣均是反对改制,声势自然浩大。然而拥护改制的官员虽然少,却知他们的身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