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81对“小慢慢”
永乐年间。
朱棣凝视着天幕上缓缓滚动的弹幕,其中穿插着历代诗人的名字,他若有所思。
这些名字,无一不指向了那些诗词璀璨的时代,却无一属于大明。
他心中明了,诗词,起源于先秦,兴于魏晋南北朝,最后盛于唐宋。
然而,随着蒙元的铁蹄踏破中原,诗词便由盛转衰。
直到后来,他爹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华夏。
虽然明朝还有小说撑撑场面,但是诗词确实没有在明朝重新大放异彩。
反而后人评价,明清的百姓都被改造的儒家压抑着思想。
物极必反啊!
百姓看过这么多天幕的内容,思想已经逐步觉醒。
朱棣也是。
他意识到,思想的自由与开放,才有更多的文化传承。
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生出。
若是能在大明推行更为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百姓思想之自由,言论之无忌,或许能重现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盛况。
届时,大明的文坛必将涌现出无数传世佳作。
不仅在华夏传颂不衰,更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盛大场合,如后世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以大明诗篇作为开场,惊艳世界。
然而,他也深知,这一切并非易事。
如何在保障百姓思想自由的同时,避免其与皇权的冲突,是他必须仔细规划、谨慎行事的事情。
正在朱棣思考之际,下一个视频开始播放。
【81对“小慢慢”。】
......
视频的开头就是一句王炸。
【华夏高铁的时速已经突破到450每小时。】
......
各朝古人一脸不可置信。
他们在心中默默计算了一下。
一个时辰,一千八百里?!
后世的高铁速度已经这么快了吗?!
此前,华夏高铁用“二桃杀三士”的手段,来套路其他国家200和300以上的技术。
没想到,转眼几年过去,华夏高铁的时速已经突破到450每小时。
这已经不仅仅是高铁速度了,而是华夏发展的速度!
......
【然而,仍有81对以时速40公里悠然前行的小慢车,蜿蜒在山河间。】
【这些列车被淳朴的乡亲们亲切地唤作“小慢慢”。】
......
各朝古人瞬间有些疑惑。
华夏不惜重金,甚至巧妙运用了“二桃杀三士”的策略,就是为了高铁提速。
而今,速度已经成功提到450公里,为何华夏还要继续使用40公里的小慢车呢?
永乐年间。
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他挠挠头,问道:
“难道是因为华夏没有改造这些“小慢慢”的银子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可思议,随即又自我否定:
“也不可能啊!”
“后世华夏之强盛,岂会连几列高铁的建造费用都负担不起?”
“而且,高铁还是用于民生,是造福百姓之物。”
朱棣闻言,目光深邃,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他仿佛悟出了什么,低声自语道:
“民生,就是因为民生!”
......
【“小慢慢”是华夏公益扶贫的绿色慢火车。】
【这趟列车的票价极其亲民,有的只需要一两元,甚至是免费。】
......
永乐年间。
朱棣的脸上浮现出一种果然不如我所料的表情。
他轻声说道:
“原来如此,“小慢慢”这趟列车竟是专为扶贫而设。”
那“小慢慢”的存在也就合情合理了。
......
【当高铁还在调研是否能携带宠物上车,穿越壮丽大凉山彝区的5633和5634“小慢慢”,车厢内过道上已经山羊成群。】
【乘客们并无反感,司空见惯,笑盈盈的看着上车的特殊的“同行者”。】
【这些列车年龄不小,有的甚至与华夏同龄,但它们的灵魂却永远年轻,以新的面貌,推动着旧时代的前进。】
【助农车厢里也能看见宽敞的空间,为农民朋友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来放置背篓、扁担以及活蹦乱跳的鸡鸭鹅。】
【东西能不能放进去,取决于车门有没有那么宽。】
【这不仅仅是沿线居民清晨出发,装满背篓赚钱的希望,也是在暮色中轻轻松松背着背篓回家的盼望。】
【车厢内,未售罄的农产品在节节车厢里,仍然能够继续贩卖。】
【乘客间,多是相识多年的老面孔,彼此间的寒暄与交易,充斥着城市里少有的热闹与烟火。】
......
各朝古人看多了华夏的高楼林立,国之重器,心中皆是为这些感到震撼。
而猛然间看到“小慢慢”列车中,这些成群结队的小山羊以及活蹦乱跳的鸡鸭鹅,突然生出来几分不适应。
不过,这些农民的生活跟他们才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