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提前面世的改土归流
只见,被老爷子盯着的那名年轻官员,站出来坦然说道。
“你是觉得咱不该对云南出兵?”
朱元璋的语气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做上位者多年,现在的他不太喜欢别人轻易再对自己指手画脚。
何况还是没见过的生面孔,身上穿的官服也才七品。
“云南,一个弹丸之地,不尊明法,不循明制,皇上出兵整治合情合理。”
年轻的官员摇了摇头。
“那你说有失妥当,是怎个意思?”
老爷子被他说的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问道。
“臣是觉得长孙殿下提议在云南之地,实行汉朝的推恩令,有失妥当。”
年轻的官员缓了口气,继续道。
“准确的来说,是细节想的还不够周到。”
语气不卑不亢。
“啥?你说啥?”
话音一落,老爷子眉毛一挑,死死的看着这名官员,犹如一头择人而噬的猛虎。
这些个文官,平时说说自己也就算了,现在竟然敢扯到咱大孙头上,竟然说咱得好大孙的提议不行?
怒极反笑:“你叫什么名字?”
“臣铁弦,现任礼部给事中。”
只见铁弦不紧不慢的说着,并没有被老爷子的威势吓到。
反而是礼部尚书赵瑁被吓了个半死。
因为今天铁弦是他带进太和殿的,要不然凭他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哪有资格参加朝会。
铁弦是国子监推荐到礼部的。
赵瑁惜其才华,尽管他还比较年轻,却依旧给了他一个给事中的职位,官职不大,但对于这个年纪的人来讲,还是比较难得的,除非你是勋贵出身。
进入礼部之后,铁弦也确实没有让自己失望,事无巨细都处理的十分到位,深得赵瑁赏识。
要不然,今日铁弦提出想来朝会见见世面,他也不会简单的考虑了一下,就同意了。
毕竟朝中大臣众多,老爷子不可能都认识,偶尔多一两个生面孔,也没什么大事。
不曾想,平时稳重得体的铁弦,突然怎么会如此孟浪?
之前赵瑁还庆幸国子监给自己推荐了一个人才,还准备把铁弦当做左膀右臂,好好培养一番,现如今,却只能暗自祈祷朱元璋不要把怒火波及到自己身上就好。
赵瑁诚惶诚恐的同时,老爷子内心也在思索着:
给事中,区区一个七品官员,现在竟然敢质疑自己,质疑咱大孙的决策?
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这人是个傻子,来找死的,要么就是对于此事真的有什么高见。
观其相貌,不像是哗众取宠之人。
年岁不大,脸上却有着和这个年纪不匹配的成熟与坚毅,面对自己的质问,也能坦然应答,波澜不惊。
“是个不错的苗子!”
对于贪官污吏,老爷子向来都是恨之入骨,动不动就是将人扒皮充草,抄家灭族,但对于真正的忠贞之臣还是比较宽容的。
话都说到这了,急也没用,就算要杀铁铉,也得问清楚之后再说。
于是,老爷子退坐到龙椅上,问道:“行,那你给咱好好说道说道,咱大孙的提议怎么就不行了?”
“是!”
铁铉恭恭敬敬的对着朱元璋行了一礼,才继续说道:“臣以为长孙殿下提议废除云南土司制,这个决策没有任何问题。”
“甚至,臣在听到这个提议出自年仅八岁的长孙殿下之口时,惊为天人。”
然后,顺嘴还称赞了一句:“能得此长孙真是皇上之福,我大明之幸!”
这话,倒不是铁弦在拍马屁,当他初闻这个提议是出自八岁的朱雄英之口时,确实十分震惊。
土司制,才是云南一直未能平定的根本原因。
这个问题,他自己都没想到,甚至可以说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没有想到。
奉承话谁都爱听,朱元璋也不例外。
尤其是出自忠臣之口,听起来就更顺耳了。
但还是装着毫不在意的样子,说道:“别以为夸了咱大孙几句,就不会治你的罪了,今天你要是不能说出点东西来,咱照样打你的板子!”
色厉而内荏。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老爷子已经不生气了。
“是!”
铁弦应了一声,却没有直接解释,反倒考起来朱元璋:“皇上可知“推恩令”是何人提出的?”
虽说这么多年,老爷子是多读过了不少书,但和真正的文人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却又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只得嘴硬道:“这个咱当然知道是。”
说话的时候,眼神却不住的看向文官阵列中的朱升。
至于为什么不是看向李善长,自然是因为前几年的空印案了。
空印案的主谋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举荐的,可以说没有李善长就没有胡惟庸这个宰相。
因此,君臣二人之间出现了隔阂,逐渐疏远。
说到朱升,那也是有大才的人。
历史上著名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此人提出的,并非是李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