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殿中
谨身殿。
一身绯红官袍、仪态雍容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缓缓迈步入内。
才一进殿,就见里头早已坐着另外四个红袍官员,他们分别是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内阁全员到场。
夏原吉略一颔首,算是打了个招呼。
作为洪武朝就在的老臣,夏原吉的资历很老,去掉比较忌讳的建文朝,也能算得上三朝元老。
在座四位阁臣,仅有开摆的黄淮能与他在资历上一较高下。
余下三人基本都是建文时期,才开始正式踏入仕途。
而且,就算不论资历,只论官秩品级。
别看杨士奇他们也是着红袍的,但实际官职也就是个礼部侍郎“副部级”,肯定比不了“正部级”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不用说什么大学士,这东西纯属荣誉头衔,实际品级很低,也没啥鸟用。
这也是内阁创立初期,为了限制内阁权力如宰相一般做大,所专门打上的补丁。
虚官实权,内阁没有真正的官署,只有个值班房,也没有任何实际官职,所有官职都是兼职。
这么一看,明初的内阁,倒是与螨清的军机处颇为相似。
不如说,螨清在用军机处时,尽可能把内阁占有的权力,给一步步拿回来。
明初内阁本没有太多实权,真正做大全是在于洪熙、宣德,连续两代大明皇帝死的太早,又留下个年幼的小皇帝,导致皇权的正常更迭出现了严重问题。
基本算是凑齐了主少国疑的全部条件,内阁作为皇帝秘书,理所当然就被文官集团给强推着,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
以至于到了明中后期,往往都是先做六部尚书,才能有资格入阁辅政,这也是内阁阁臣,为何时常会被唤作“部堂”的主要原因。
夏原吉随意找了个空位入座,就这么静静等候,也不与杨土奇几人说话闲谈。
其实也没什么好聊的,这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几个都被连续召见过好几次了,早就轻车熟路。
也能大致猜出,皇帝这次突然急召,要么是商议摊赋入亩,要么就是那位小林先生,又给他们出了什么难题。
不多时,随着太监一声呼喊。
“陛下驾到!”
“臣等拜见陛下!”
夏原吉几个匆忙起身。
朱高炽抬手:“几位爱卿平身,都赐座吧!”
“谢陛下!”
看着几人落座,朱高炽也不废话,就将另一手拿着的奏本,叫贴身内侍雷震给他们传阅了下去。
与平时递给杨士奇先看不同,这次却是先递给了夏原吉。
夏原吉面色如常,郑重接过那部奏本,就这么认真翻看起来。
翻开第一页: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
夏原吉微一挑眉,有些疑惑,但还是接着往下看。
开篇只是粗略讲了一下摊赋入亩,又说要搞摊赋入亩,就必须配合清田均税,二者并行下去才能让摊赋入亩的政策稳定推行下去。
夏原吉对此表示认可,作为户部尚书,他比任何人看的都要直观,知道现在的大明,全国的鱼鳞册已经烂成了什么逼样。
要是不去清田,直接把赋税摊并进土地,那百姓身上的赋税重担,不仅不会减低,反而还会成倍增加。
最显著的前车之鉴就是隋朝了,都说隋朝二世而亡,是因为杨广的挥霍无度,这也确实是一个原因。
但只是直接原因,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赋税重担压垮了隋朝的百姓。
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因为隋朝的赋税比例,实际应该很低。
毕竟战乱刚刚结束,新朝初立肯定是要轻徭薄赋,不是谁都像“魔法晋书目录”那样,皇帝带头享受,奢靡成风。
再说个好笑的事情,在杨广大业(杨广的年号)成空的时候,隋朝的全国耕地在册就已经达到了50亿亩。
50亿亩耕地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现代工业化,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值的前提下,而全国疆域面积也远盛隋朝巅峰疆域,所能开垦出来的极限耕地,也只有隋朝“耕地”的五分之一。
别问那么多,问就是朝廷记录了这么多耕地,那百姓就要交这么多赋税!
哪怕没有杨广的挥霍无度,隋朝事实上也很难撑得到杨广正常驾崩。
夏原吉对清田均税、摊赋入亩深表赞同。
接着往下翻:朝廷以粮食为征,会一步步糜烂国家的财政税制,让新政税法走向失败。
夏原直先是一惊,旋即就是气怒,几乎忍不住要将手中奏本掷于地上。
这天牢林煜竟敢如此大放厥词!
农为国本,粮食更是国家之基,不以粮食为征,那朝廷拿什么来治国?
大的不说,就说没有了粮食,要是某地发了天灾,那朝廷该怎么赈灾?
而且,朝廷如今刚刚开始推行摊赋入亩的新政改革,要是不用粮食作为征税实物,那摊赋入亩还怎么摊?
夏原吉气怒过后,又很快冷静下来,在略微平复了下情绪后,还是耐住了性子继续往后面看。
不是他理解了林煜的意思,而是他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