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议定
庆帝看着李承乾,道:“说!”
李承乾顿了顿,缓缓道:“儿臣,请陛下开放并鼓励民间办报。”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李承乾却是神情自若,侃侃而谈,道:“儿臣曾说过,报纸可以教化世人,增进阅历,甚至可以提振我庆国文道。
这一段时间,新报所引起的风潮已经是有目共睹。
一篇少年庆国说之后,据儿臣所知,京都中各学塾学子多了至少三成,一篇三国论,让一向无人问津的募兵处变的门庭若市。
但新报一家独大,却失了儿臣曾经希望报业百花齐放的初衷。
如今新报已经做好了表率,后来者只需按图索骥,自然可以发展出自己独有的内容,丰富我庆国的文道。
当然,正如朝堂诸公所言,报业影响甚大,所以儿臣认为,应当着大理寺,刑部,监察院三司订立报纸管理条例,进行监管和审理,保证报业健康有序的运转。”
李承乾从来没有想过让手下的扶摇报馆一家独大。
因为新报操控舆论的手段太过简单轻便,所能够造成的影响也太过恐怖。
满朝上下没有人是傻子。
除了少数人之外,没有人会愿意看到一国储君掌握着这样的力量。
所以,他将新报一拆为二,相当于将受众进行了一次分流,便是为了降低这种恐怖的影响力。
而鼓励民间办报,并将报业纳入朝廷监管,除了有进一步降低新报影响力的想法之外,自然也有想要安抚朝中诸位臣公,以及庆帝的原因。
毕竟那所谓的将新报卖给范思辙的由头,只能够让朝臣没有合适的借口去插手新报,但却骗不到林若甫,更骗不到庆帝。
此刻,朝堂之中仍旧一片沉默,只是比起方才的紧张气氛,显然缓和了许多。
朝臣也在思量,如今继续插手新报,已经没有了何时的机会,若是强行为之,先不说能否成功,将一个已经展现出足够才能的太子得罪到死,便已经是不太划算的事情了。
太子既然已经给了足够的台阶,他们若还是不依不饶,怕是有些太过不识好歹。
更何况,将报纸纳入大理寺,刑部,监察院三方监管,虽然未必合一些人的意,但如今看来,倒也算是一个面面俱到的合理安排。
二皇子李承泽就曾经想过自己去办一家报纸,甚至将此事作为了对付太子新报的备选方案。
只是如今这个方案从李承乾的口中说出,便让他觉得哪哪都有些说不出的难受。
只是眼下似乎也只能如此了。
他缓缓出了口气,心中对于自己这个太子弟弟的忌惮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短短月余之间,自己这个弟弟倒真像是变了個人。
龙椅之上,庆帝眸光略凝,冷肃的脸庞之上竟难得的显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笑意。
他向着朝堂下一扫,出声问道:“陈院长,杨大人,赵大人你们觉得太子所奏可行吗?”
庆帝所说的这三人自然便是监察院的院长陈萍萍,刑部尚书杨柯以及大理寺卿赵登明。
每一位都在庆国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陈萍萍。
殿中群臣,怕是只有林若甫这个宰相才有着能够与之针锋相对的资格。
听得庆帝发问,一名年约四十,面色冷硬的中年男子站出来道:“臣杨柯认为太子所奏皆是少年持重,老成谋国之言,臣赞同。”
另一边不远处的一个年龄稍大一些,发丝已见雪白的老者亦是沉声道:“臣赵登明,赞同。”
陈萍萍也是随之开口道:“监察院也无异议。”
如此,三大重臣附议,尤其是陈萍萍也难得开口,便是林若甫此刻出面,也扭转不了大局。
今日的一切,至此算是告一段落。
庆帝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于李承乾这个太子越发的满意。
能够完美的掌握局面,控制局势发展,显然,如今的太子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帝王该有的能力。
至于说,太子太过优秀的问题,他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他乃是当世大宗师,万军之中亦能够抽身而退,这样的底气让他根本不惧会有人造反。
太子再如何优秀,他也只会欣喜,而不会忌惮。
因为他有着绝对的自信,能够扭转乾坤。
他看了看朝中诸臣,道:“既然如此,就按太子说的办,陈院长牵头尽快拿个章程,赵大人和杨大人多配合。”
陈萍萍面色不变,道:“老臣遵旨。”
那赵登明和杨柯亦是连声应是,只是心底却难免多了一根刺。
三司合办,凭什么由检察院牵头?
庆帝所表现出来的对于陈萍萍的信重令他们二人心头不由得蒙上一层阴影。
李承乾心头暗道,庆帝还真是时刻不忘了给陈萍萍上点眼药。
这时,庆帝道:“今日就到这吧,散朝!”
闻言,诸臣皆拜之后,便各自徐徐退出了太极殿。
李承乾刚出太极殿,就见二皇子李承泽满脸笑意的走过来,拱了拱手道:“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