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穿去1969搞事情 > 第248章 汉Z

第248章 汉Z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还没有进入冬月何飞便踏上了返京的火车,临走前他给老爷子和鲁山留下了不少的各种票据和金钱,估计足够让他们过个不错的年了,而且即使他几个月赶不回来众人也不会出现断顿的事情。走之前他把能够想到的事情全都想了一遍,然后把介绍信和证明开好后便出发了。

何飞第一站要到达的是兰州,这倒不单单是因为要在这里转车,而是因为回去前他要在这里搞些特色的烟酒,毕竟回去一趟不带些特产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采购完毕后何飞便又出发去了陕省,因为他的一个哥哥何林正好就在陕省的汉z下乡,这顺路的事儿他肯定过去看看啊!

说起汉z可是一个历史悠久、如诗如画、时尚现代的城市。“天府之国”、“西北小江南”、“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说的都是这里。这里的山川形胜、人文历史、气候生态、特产珍宝等等,无不在昭示着汉z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汉z因汉水而得名。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市域宁q。公元前451年,楚国在汉江中游的安k设汉z郡;东汉初,郡治迁入本地后仍称汉z,“地名漂移”延用至后世。

汉z,位于陕省西南部,北界秦岭主脊,东、北与安k市、xa市、宝j市接壤,南界大巴山主脊,西南与甘省、川省毗邻。市境北部秦岭势如屏障,最高峰在洋县活人坪梁顶,海拔3071米,其它较高的山峰有佛坪县光头山2838米、洋县摩天岭2603米、留坝紫柏山2610米、勉县光头山2606米,一般山体海拔为1000~2000米。南部米仓山(又称巴山)高峻雄峙,最高峰在镇巴县箭杆山,海拔2534米,较高山峰还有南郑县铁船山2468米、红山2367米、光头山2389米,一般山体海拔在1000~1500米;全市最低处在西乡县茶镇南沟口,海拔3712米。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冲积平原,汉z盆地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约5~30公里,汉台区附近最宽为25~30公里;汉江支流牧马河与泾洋河在西乡县城东北汇合,形成冲积性宽谷坝子,名为西乡盆地。汉z盆地海拔在500米上下,而秦巴山体高出汉中盆地500~2500米。地貌类型多样,但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52(其中低山占182,高中山占57),丘陵占146,平坝占102。

汉z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在水系组成上,主要是东西横贯的汉江水系和南北纵穿的嘉陵江水系。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z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z盆地,是本区域内水系网络的骨架。市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公里,占汉江全长1532公里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公里,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公里的113,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7246平方公里的723。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汉中市的西部和南部。嘉陵江干流由北向南,纵穿略阳、宁强两县的西部山地,为过境大河。境内流程1417公里,流域狭长,西宽东窄。市境内属嘉陵江水系的大小河流共192条,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77

汉z界于北纬32°08'54&34;~33°53'16&34;之间,距东南海洋约1200公里之谱,在华夏国亚热带的北部。华夏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横亘于地区之北,米仓山屏障于地区之南,它们对气流的运行有抬升阻滞作用,使寒潮暑气不易侵入。这样的地势和海陆位置对于汉中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较为强烈,使本区气候具有由暖温带向热带过渡之特点。在区内以秦岭、米仓山海拔800米为界,分为亚热带和暖温带两大气候类型。

区内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四季较热带地区明显,大体上春秋略短,而冬夏稍长。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间,干寒的冬季风从西北利亚的蒙古高原,自西北吹向东南,造成冬季寒冷而干燥,春末至秋初4~9月间,从太平洋上向大陆吹来的暖湿气流,伴随着高温多雨,常出现伏旱、秋淋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特点。但“雨热同季”给汉z动植物区系提供了优越的滋育因素,有利于亚热带生态系统的孕育和发展。故汉z地区为南北区系的动植物荟萃之区,资源丰富,汉z盆地、丘陵和低山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稻麦两熟,适宜粮油作物生长。每年4月初这里是“清明谷雨燕子飞,油菜花黄麦穗青”,颇似江南“鱼米之乡”。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94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529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0;森林覆盖率5012。境内天然林多为次生林,原始林后世已不多见,仅在高海拔地区稍有残留。人工林以马尾松、杉木、油松、华山松为主,多为纯林。主要用材树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杉木、华山松、油松、巴山松、栎、桦、椴、漆、杨等。主要林特产品有:天麻、茶叶、橘柑、核桃、油桐、生漆、木耳、香菇、杜仲、厚朴、五倍子、板栗等。

动物资源更是丰富,已查明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8种。其中鸟类405种、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