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秦当瞎子,你让我娶少司命? > 第559章 无器便是天下太平

第559章 无器便是天下太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错,安民。”

“兵发于民,亦止于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民不聊生,必会天下大乱。”

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民不聊生的时代下,必定有人会站出来推翻这不公的统治。

后世之中,唐王朝是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朝代。

唐朝的没落和覆灭有诸多原因,潘镇割据,安史之乱等都是对大唐伤筋动骨的主要原因。

而事实上,导致大唐覆灭最直接的原因,当属黄巢起义。

可以说,黄巢起义是压垮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地区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

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并与朝廷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黄巢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因为大旱灾,朝廷不作为,官逼民反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覆灭。

元末时期,黄河泛滥。

各级官员对救灾专款各种克扣而致所剩无几。

官府不仅把沿岸百姓能用的能吃的都搜刮一空,而且将所有人无论老幼全部赶上工地。

如此“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前兆一出,各地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元朝帝国从此万劫不复。

这也是因为百姓们被朝廷逼的活不下去。

还有明末、晚清,同样也是如此。

一个王朝在覆灭之初,往往都有各地农民起义的事情发生。

就算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这就像是一股风,已经吹起了各路藩王诸侯造反的旗帜。

“安民……安民……无民便无兵,无兵便无器,无器便是天下太平。”

赢政豁然开朗,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双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范季:“先生可是已有安民之法?”

难怪范季会叫韩非过来!

韩非负责的便是编撰法制,叫他过来,是为了让他去实施范季所说的安民之策。

在嬴政的追问和韩非眼神的催促下,范季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秋战国时期,原本还是延续西周的土地制度。

也就是井田制。

那时候有公田和私田之说,私田是自己开荒开出来的。

而开垦出来的私田不在征税范围之列。

所以奴隶主和贵族们就积极开垦私田。

出现“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场景。

一个要交税,一个不用交税,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于是私田变得越来越多,公田慢慢的就没人种了。

各诸侯国为增加土地税收,不得不打破公田和私田的区别,进而一律征税。

最先是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宣布对公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接着,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允许人们开荒。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开阡陌封疆明显比井田制更有优势,也更得民心。

商鞅变法后使得秦国国力产生质的变化,一跃成为七国之首。

这才有能力吞并六国。

“先生的意思是,于民耕种?”

赢政斟酌了一番之后,面露难色地说道。

让百姓都有地种,说起来是简单。

但根本问题在于,地不在百姓手里,也不在他手里。

而是在氏族豪绅们手里!

范季说道:“不错,而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收回土地所有权。”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这么做,就是要明确土地属国家所有。

而自耕农和贵族地主只拥有土地使用权和占有权。

可以拥有,但不能买卖。

这样一来,赢政就成了最大的地主。

至于太后嘛那就是最大的地主母!

赢政沉吟道:“收回土地,再分拨土地,确实是个办法,可问题是,就算土地分拨下去,又怎么能够保证百姓生活会得到改变?”

古代朝廷的的经济主要来源于税收!

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不管你干不干活,都是要交税的。

这就是所谓的“人头税”!

虽然“人头税”一词是从西汉时期传出来的,但是早在西周末年,“人头税”就已经开始萌芽。

到了赢政这个时候,税收更是猛如虎。

但又不能不收。

不收税,国家哪儿有钱?

没有钱,怎么搞建设搞发展?

怎么平定周边蛮夷的侵扰?

而对于百姓来说,这个“人头税”,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要从十五岁交到五六十岁。

每年交一百二十钱,商人和奴婢二百四十钱。

范季这样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