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十万个睡前小故事 > 一家八口的长征之路

一家八口的长征之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幅《一家八口同长征》的油画,画中的人物背后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佳话。

故事要从1934年秋说起,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挥师湘西,在湖南大庸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侯宗元的哥哥侯清芝、侯清平和叔叔侯昌贵3人毅然参加了红军。

1935年9月,红二、六军团奉命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此时,深受革命影响的侯宗元与父亲侯德成、母亲殷成福、大嫂刘大梅和姐姐侯幺妹也相继投身红军队伍。

“我那时才7岁,不会打枪,就当个小后勤兵。”侯宗元回忆道。这一家八口铁了心要跟着红军队伍一起走,侯德成、殷成福和侯宗元编在家属连,刘大梅和15岁的侯幺妹编在卫生队,侯昌贵编在6师17团任管理员,侯清平在警卫连当战士,侯清芝在5师14团2连任班长。

1935年11月19日,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红旗飘扬,军号嘹亮,红二、六军团举行了庄严的突围誓师大会。侯宗元一家八口在誓师队伍里团聚,他们眼神坚定,充满了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念。

20日,部队开到黄家铺、张家湾一带抢渡澧水,21日成功突破澧水天险,过了长征第一渡,侯宗元一家离故乡越来越远,但他们的步伐却愈发坚定。

“我们从桑植出发北上长征,贺龙见我们一家人口多,我年龄又小,就把在陈家河战斗中缴获的一匹小马让我骑着,不骑的时候还可以驮物件。”侯宗元老人满脸自豪地回忆着。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进入贵州境内。由于国民党军队的骚扰和破坏,沿途的村庄往往空无一人,部队给养成了巨大问题,很多红军战士都饿着肚子。侯德成主动参加筹粮队,不辞辛劳地为部队寻找粮食,帮助部队克服困难,军团政治部授予他“筹粮能手”的光荣称号。

然而,长征的路途充满了艰难险阻。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来到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巨大的雪山横亘眼前。过雪山前,父亲侯德成神情凝重地叮嘱全家:“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万一哪个掉队了,只要剩下一口气,也要找到红军队伍。”

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大雪纷飞,许多红军将士都牺牲在这皑皑雪地里。“我的叔叔侯昌贵就是翻雪山的时候牺牲的,那时他是担架连连长……”侯宗元平静地讲述着,但发红的眼眶流露出对叔叔的深切思念。

8月,红二、六军团通过松潘草地进入甘肃成县境内,著名的甘南战役在这里打响。红二、六军团在历时10天的激烈战斗中歼灭国民党第3军的两个营,缴获枪支500余支。

“这一仗打得漂亮,部队士气很高涨。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又失去了一位亲人。”侯宗元说,在五龙山战斗中,他的姐姐侯幺妹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抢救伤员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她的尸体是哥哥侯清芝打扫战场时发现的,头部、胸部都有弹孔……

1个月后,红二、六军团由甘肃向河北转移时遭遇敌人重兵阻击,父亲侯德成在战斗中中弹,身受重伤,无法继续行军。部队把侯宗元和受伤的父亲安置在当地老百姓家里。几天后,因伤势太重、流血过多,侯德成不幸牺牲。

“我的父亲是怀着对红军、对亲人的不舍离开人世的。那时我还小,只有8岁,跟不上已经走远的部队,被当地老百姓收养,在他们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侯宗元说,1949年他在甘肃再次入伍,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返乡找到母亲等亲人,最终留在了家乡。

“长征是真苦啊!我们一路边走边打,大大小小的仗打了无数次。爬雪山、过草地,没有吃的就挖草根、扒树皮。”侯宗元感慨地说道。他用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扶着桌子,缓缓站了起来,走到墙边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说:“这是我的母亲殷成福,在四川西部白玉地区患病掉队,病好后她孤身一人从四川经甘肃到陕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陕西渭南找到了队伍。”

他又指着母亲照片旁边的另一张照片说:“这是我的哥哥侯清芝。母亲生前告诉我,长征结束后他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负伤,成长为一名团职干部。1950年他南下到大庸后,担任县武装大队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并准予离休。”

侯宗元指着墙上的一张张照片,细细讲述着每一位亲人的故事,最后停在一张彩色合影前。照片的最前排坐着两位老人,穿着军装的是侯宗元,另一位穿着藏族服装的是大哥侯清芝的儿子侯德明。

当年,怀孕的大嫂刘大梅和队伍失散后,被藏区群众收留,生下孩子侯德明。侯德明三四岁的时候,刘大梅把儿子托付给藏区群众,动身去寻找红军,最终没能走出茫茫草地。

侯德明小时候在藏区给土司家放牛、赶马,光着脚丫走过了童年和少年。长大成人后,他在藏区成家立业。2005年4月,在亲人的盛情邀请下,侯德明带着儿子、儿媳和孙女回到张家界,一家人终于团聚。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