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兵分南北线,再见大散关3
峥嵘。
待大军入驻大散关军营后,赵旻便率卫府幕僚、庞德,与马腾进入了大散关衙署正堂。
马腾显然未料到,赵旻居然能用不足1旬的时间,便赶到此处。
是以,其人心悦诚服地抱拳行礼。
“主公,难怪卫府精骑可完胜匈奴左贤王,且尚可在1朝之间全歼休屠精骑。如此强将、如此精兵,老夫佩服至极!”
赵旻抱拳还礼后笑道。
“征西将军休要谬赞,此番旻欲分兵两路伐韩遂老贼,尚需倚仗将军及令郎鼎力相助也。”
说着,赵旻偷偷观察起马腾的微表情。
马腾神色丝毫未变。
其人躬身抱拳道:“请主公放心,老夫必竭尽全力!此番,老夫可出动6万骑兵,助主公讨伐韩遂老狗!”
马腾如今在大散关屯兵两万,武都郡屯兵两万,汉阳3郡屯兵3万。
所以,马腾的意思是,其人只在大散关留下1万骑兵镇守。
换言之,马腾这是在纳投名状。
赵旻微不可察地悄悄瞄了张既1眼。
毋庸置疑,在张既赶到长安城之前,其人1定已经与马腾商议过出兵之事。
马腾显然未察觉赵旻那极为隐蔽的小动作,其人继续捋须道。
“主公,老夫亲自率1路骑兵,老夫庶长子孟起、令明各率1路,至于大散关,则由老夫嫡次子仲温率1万大军坐镇。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马超是马腾的庶长子,所以其人的字中带“孟”字。
在先秦、秦汉时期,嫡亲兄弟之间的排位顺序是“伯仲叔季”,而“孟”则专指庶长子。
马腾的嫡长子已为韩遂所杀,其人嫡次子是马休马仲温。
马腾的情况,与曹操略有些类似。
前文提过,马腾是个偏心眼儿。
大概是因马腾嫡长子死于非命之故,所以马腾偏嫡次子马休,偏的不是1点儿半点儿。
大哥夭亡,2哥便成了现存的大哥嘛。
此情况又类似于后世的赵匡胤。
逾8成的人都不知,赵匡胤其实是赵2郎,赵大郎应是早夭的赵匡济,赵光义是妥妥的赵3郎。
赵光美,也就是赵廷美,是尼古拉斯赵4。
言归正传。
综上所述,因老娘是羌女而天性凉薄、且又得不到公平父爱的马超,最终才会成为“哄堂大孝”的西凉第1大孝子。
从马腾对嫡次子马休的安排,便可见1斑。
赵旻心中暗叹:马腾这爹当得真不合格!
其人口中却抱拳道:“征西将军,然则,如此1来,何人镇守汉阳3郡?”
马腾笑道:“主公勿忧,老夫之从子阿岱虽远不及阿超武勇,却亦为将才也。”
马岱便是赵旻此行的第2个目标。
马超自始至终,都不在赵旻考虑范围之内。
连知人善任、胸襟格局与曹老板有1拼的大耳朵刘帮主,都没信心驾驭马超,赵旻不认为自己比刘帮主强多少。
道理很简单。
【作者题外话】:赵旻不可能缺能吏,因为他即将有1个人才库。
凉州本地,也不乏高士才子。
赵昂…也就是王异夫君所在的赵家、姜维出身的姜家、庞德出身的庞家,都是凉州大族。
何况,苟哥还有自己的打算。
前文曾多次提及:
在汉末3国,行军途中,绝大多数兵士是轻装徒步,不披甲胄。
甲胄1般放在“车”中,临阵之前才会穿戴。
甲胄者,甲为衣,胄为盔也。
“无甲行军”固然危险,但也有其因由。
推而论之,大抵可归因如下:
其1是减少对体能的损耗,其2是减少对物资(尤其是鞋袜)的损耗。
在固有认知中,古代军队出征,既然肩负作战任务,无论是行军还是临阵,似乎都应该顶盔掼甲。
但实际操作中,行军时大多兵士都是“轻装”状态,甚至进入战区之后亦如此。
略举数例。
(1)斩蹋顿
建安十2年(207)征讨辽西乌丸时,曹操先锋“卒与虏遇”(仓促临阵),将士“被甲者少、而车重在后”。
卒(通猝死的猝)与虏遇,(虏)众甚盛。(曹)公车重在后,被(音、意皆为披)甲者少,左右皆惧。--《魏书武帝纪》
可知行军途中,甲胄是放置在“车重”(兵车辎重)当中。
士兵只穿戎服(即军装),徒步行军,以节省体力。
曹操远征塞北,是为了剿灭袁尚兄弟的残余势力。
而2袁勾结乌丸,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3郡乌丸承天下乱,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魏书武帝纪》
实际自出卢龙塞起,鲜卑、乌丸与袁氏余党便随时可能出现,曹军却依然“轻装徒步、甲置车中”。
可见这种习俗(或制度)有其必然性。
虽然此役靠着曹纯、张辽的奋勇冲击,斩杀敌酋(辽西单于蹋顿)而大获全胜。
实际战况,实则相当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