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十一章 兵分南北线,再见大散关2

第十一章 兵分南北线,再见大散关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然混乱,尚未出现成规模的“食人魔”。

到了李、郭时代,昔日肥沃的关中大地,彻底化作无间地狱。

为祸1方的关中将校,死走逃亡,宗族夷灭,可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这便是关中在兴平之乱时的惨景,也是导致关中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原因。

再简单介绍1下,董卓老贼的继承人,也就是曹操的变化。

曹操僭越不臣,久蓄帝王之志,此乃史家定论。陈寿还借孙权之口,戏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孙)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吴书周瑜传》

建安年间(196-220)的曹操可谓处心积虑,反复在称帝边缘试探。他不仅僭号称王,还“乘金车、驾6马、冕十2旒、出警入跸”,礼制待遇与皇帝完全齐平。

(建安2十2年)夏4月,天子命(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魏)王冕十有2旒,乘金根车,驾6马,设5时副车。--《魏书武帝纪》

因此,有称帝之心的曹操,最终没有踏出称帝的最后1步,便显得尤为反常。

如果说曹操没有篡汉的想法,那无疑是不可置信的;因为如果他安于伊尹、霍光之位,便没有必要做出诸多僭越之举,为自己徒增骂名。

从曹亡同年(220),曹丕便废汉自立的历史发展来看,汉魏嬗代的计划可谓蓄谋已久。

其实,曹操之所以如此,与大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董卓之死,李郭之乱,对曹操的触动太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

每1个人都隐藏着多面性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可能做出完全相异的举动。

曹操,显然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曹操壮年时自称“性不信天命”,老年时却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从侧面反映出其野心的膨胀。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让县自明书》

(魏)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刘协虽然是傀儡之君,但并不甘于傀儡之位。

从可见史料来看,他曾多次尝试反抗曹操,只不过均以失败告终。

刘协首次反抗曹操,事在建安2年(197),即迁都许县(196)的翌年。

是年(197)曹操入宫觐见,献帝援引旧制,令虎贲卫士将曹操“交戟叉颈”,以作威慑。

旧制,3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曹)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魏晋世语》

建安4年(199),刘协又利用董承、刘备、种辑等人,策划了“衣带诏”行动,导致曹操丢失徐州,险些改变官渡之战的走势。

(曹)公将自东征(刘)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魏书武帝纪》

建安十9年(214),伏皇后家族由于阴谋反曹,惨遭夷灭。

建安2十3年(218)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本书中陈留太守)、司直韦晃在许县叛乱。

至于魏讽之乱…

那是曹操担心曹丕镇不住场子为杀而杀,此事根本就是莫须有,后来朱元璋就学会了这1招。

李善长死得真冤枉!

建安末年的数起叛乱行动,均以“中兴汉室”为口号,叛军甚至打算挟持汉帝“南奔关羽”。

(金祎)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吉)邈、邈弟(吉)穆等结谋。--《3辅决录注》

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等谋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资治通鉴汉纪》

按建安2十3年(218)的吉本之乱中,刘协与叛军同在许县;

可知他对叛乱计划必然知情,甚至可能是主谋之1。

就刘协的不安份程度来看,曹操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将其废黜甚至杀害;

后来司马师废黜曹芳、司马昭弑杀曹髦便是如此。

但最终曹操依然隐忍未发,只是将汉帝软禁。

凭曹操的实力,废帝轻而易举;

但废立的恶果,却是曹操所不愿承担的。

昔日董卓亦曾擅行废立(189),因此成为汉廷公敌。

即使董卓后来“擢拔群士,平人”,拼命向公卿士大夫示好,他还是被视作天下大贼。

(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因此,曹操如果敢于废黜汉帝,就会坐实“汉贼”的身份。

这对曹操而言是巨大损失,对刘备、孙权而言则喜闻乐见。

在此背景下,刘协虽然不安分,但只要刘协还是皇帝(哪怕是傀儡皇帝),那曹操便是大汉丞相,师出有名;

刘协1旦下台,曹操便会沦为篡汉奸贼,千夫所指。

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曹操重新拥立1个刘氏傀儡,也无法洗刷身上的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