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所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3
唯1的瑕疵是:这1整套教材,价值不菲。
相较而言,学官并不难寻:各郡之中,不乏有诗书传家之士族。
同时,荀彧将学官单独列为1个体系,俸禄最高的太学祭酒,属中两千石的列卿,教材虽有十3经,但分属于秩真两千石的5经博士教授。
州学祭酒,秩比两千石,其下州学5经博士,秩千石;郡学祭酒,比千石,其下5经博士,秩6百石;
县学祭酒,万户以上县秩6百石,其下5经博士秩4百石;万户以下县秩比6百石,其下5经博士秩比4百石。
所以…
赵旻恍然大悟。
大县县丞、县尉等佐2官,俸禄是4百到6百石不等。
换言之,学官俸禄极高。
即便赵旻不提,荀彧也1定会主动提出裁员,以便为学官们腾出薪资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对县、郡、州、太学学官进行考核?
答案是由太常等9卿,司隶校尉、尚书令及御史中丞3独坐,共同派心腹组成督学,每3年对学官进行1次考课。
考课不合格者,罚俸降级,严重不合格者去其职,由成绩优异之太学生接任。
当然,太学祭酒、5经博士若渎职严重,不可由毕业的太学生接任,而是由9卿及3独坐公推合适人选。
那么问题又来了。
太学、州学、郡学,乃至最基层的县学,仅这区区数名学官,如何教数量极多的学生?
不怕,这4级学校,还有海量的学吏。
不同于常设之学官,学吏数量、人选皆由学官指定,协助各级学官开展教学工作。
当然,前提是学吏数量不能超过规定额度上限。
有考课制约束,荀彧不担心学官贪腐。
比如某郡郡学,假设学官报了满编,实则只招收1半,冒领俸禄…
无妨,考课若能合格,您随意,就当是朝廷划拨的补贴。
反正朝廷的目的是推广、普及教育,您冒领俸禄的同时还能教书育人,多领些补贴又何妨?
然则…若不合格…
您当督学是摆设?
考课项目,自然是以升学率、考试合格率等硬指标为主,考题由朝廷出,考试则由州刺史负责,学官无法作弊。
此外,考课中还有1项硬考核:末位淘汰制。
赵旻对此极为无语。
荀彧这是在鼓励内卷?
有这个末位淘汰制在…谁敢摆烂?
东汉察举制为:2十万户以上大郡,每年仅可举1孝廉,十3州则每年各举1茂才(西汉为秀才,东汉避刘秀讳改为茂才)。
是以,荀彧这个3学制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教育,其次才是选拔官吏。
当然,以上均为概述,若云某详细说明…恐有水文之嫌。
赵旻看完这数万字的教育体制后,心中只有1个字:5体投地!
荀彧默默欣赏着赵旻心悦诚服的眼神,捋须自得。
“阿旻,此学制如何?”
赵旻抱拳笑道:“大人有经天纬地、匡世济民之大才,使旻佩服至5体投地也。”
荀彧笑骂道:“阿旻休得胡言!此乃某与太尉杨公、御史中丞刘公、元常兄、宗正刘公、公仁兄、孔北海、公达、伯绪、伯觎、子扬、子敬、长文等高士相商良久所得也。”
御史中丞是东汉宗室刘渊,孔北海是孔融,伯绪是桓阶,伯觎是卫觊,长文则是陈群。
其余人不水文。
所以这是东汉士人的群体智慧结晶。
不待赵旻提问,荀彧便抚须道:“今、明2年,某等先以兖州8郡为试点,阿旻以为如何?”
与曹操1样,兖州是赵旻的大本营。
徐州实际上相当于赵旻委任臧霸、陈登2人割据管理。
当然,以这两个老农对赵旻的崇拜、迷信程度,他们绝对不可能造反便是。
也正因此,徐州不适合做试点。
赵旻欣然颔首:“便如此。然则,大人,此事尚存1极大弊端。”
荀彧笑着摇摇头:“亦无妨,区区56十万套教材而已。”
赵旻苦笑摇头:“大人,非此事也,而是兖州近6十万户中,愿送子弟入学者,尚不知有几何。
是故,大人先印制6万套教材供寒门、庶族及单家子弟读书,如不敷使用,某等再加印亦为时不晚也。”
寒门、庶族和单家,在这时代指的是地主中的中下层…当然,也还是地主。
这就好比:乞丐中的王者…他还是乞丐。
在9品制中,这是对下3品的代称。
众所周知,9品官人法针对的群体惟有士族。
曹操家资钜万,曹嵩还是3公,然而…曹操只能被称为寒门。
汉末魏晋语境下,寒门、庶族、单家,本质上也确确实实都属于士族。
兖州因兴平年间吕布、陈宫作乱之故,户口同样锐减。
但经过去年赵旻治理、提前撤销丁税之后,岁末统计丁口时,兖州户数已有近6十万户。
按照平均1户5口这个普适定律来算,拥有近3百万丁口的兖州,已俨然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