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凉州暗流涌,北境风云动下
。
这1年的年号也屡次改易,分别经历了中平、光熹、昭宁、永汉4个年号,混乱无以复加。
诏除光熹、昭宁、永汉3号,还复中平6年。--《后汉书献帝纪》
在此背景下,于夫罗勾结黄巾寇暴并州便不难理解。
他背叛汉廷的直接原因便是“因天下挠乱”。
换言之,只要政局稍微稳定,于夫罗便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于夫罗)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王沈《魏书》
因此董卓西迁之后(191),与袁绍合作的于夫罗便立刻调转风向,携张扬出奔,归顺了控制汉帝的长安朝廷。
张杨之后被董卓授予河内太守,于夫罗则留在冀州配合张燕作战。
张燕是1个特殊人物,《魏书》习惯称之为“黑山贼”,但实际早在灵帝年间,张燕就接受了朝廷招安,成为了汉廷钦封的平难中郎将。
他还有权“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与地方刺史、郡守无异。
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张)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灵帝)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后汉书朱儁传》
灵帝死后,张燕又与董卓方面达成合作。《臧洪传》记载传主背叛袁绍时,曾提到“飞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
足下(指陈琳)讥吾(指臧洪)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悉以受王命(指归顺长安朝廷)矣。--《魏书臧洪传》
飞燕即张燕的绰号,其人本姓褚,所以也被称为褚飞燕。
《典略》记载“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可知彼时的张燕已经成为东汉朝廷在关东地区的外援。
(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魏书张燕传》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初平(190-193)、兴平年间(194-195)袁绍、曹操集团多次和张燕集团爆发冲突,这是因为两个集团分别隶属不同的势力。
当时董卓以及凉州集团控制着汉帝,以正统自诩;因此将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视作叛逆。
今日读者由于“成王败寇”的逻辑观念,以及《魏书》的书写立场,很容易把董卓视作叛逆,把袁绍、曹操视作义兵。
然而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控制了汉帝的董卓1方,才是真正的正统所在。
了解到这1历史背景,便不难理解于夫罗为什么要抛弃袁绍,转而依附董卓、张燕等人。
他的行为逻辑,其实就是投靠汉帝所在的政治集团。
至于于夫罗与袁术合作,亦不难解释。
袁术虽然在初平元年(190)参与过讨伐董卓的战争,不过他却拒绝参与拥立宗室刘虞。
(袁)绍议欲立刘虞为帝,(袁)术好放纵,惮立长君,托以公义不肯同。--《后汉书袁术传》
虽然袁术的出发点并不单纯,不过他的这1行为还是给凉州集团留下了好印象。
《钟繇传》记载,凉州集团对关东“自立天子”的行为深恶痛绝,因此袁术拒绝参与拥立刘虞,便得到李傕等人的褒奖。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李)傕、(郭)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指刘虞),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魏书钟繇传》
董卓死后(192),李傕、郭汜曾大4敕封天下诸侯。
刘表从荆州刺史升荆州牧、加镇南将军;陶谦从徐州刺史迁徐州牧,加安东将军;袁术也被授予左将军、阳翟侯。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刘)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刘表传》
天子都长安,4方断绝,(陶)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魏书陶谦传》
李傕入长安,欲结(袁)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魏书袁术传》
很明显,董卓死后,凉州集团已经不再把袁术等人视作纯粹的仇敌,而是可以拉拢、合作的对象。
与此相对的便是袁绍、曹操等人没有得到李傕、郭汜的任何封赏。
这从侧面反映出,长安朝廷对待关东诸侯的不同态度。
因此,初平4年(193)袁术携带金尚讨伐曹操时,本身就是以汉廷的名义出兵(金尚是汉廷任免的兖州刺史),因此于夫罗此时助战袁术,其实便是助战汉廷。
综上分析,不难看出于夫罗的外在行径虽然反复无常,但内在立场却是始终1致的,即效忠于汉帝所在的集团。
于夫罗在东汉末年十分活跃,虽然没有独立列传,却能在大量的吉光片羽中觅得其身影。
由于于夫罗的合作对象过于庞杂且散碎,囊括了诸如郭泰、袁绍、董卓、张燕、袁术在内的诸多军阀,因此想要梳理其行为逻辑便显得十分困难。
其实在了解到东汉与南匈奴的君臣关系,以及“单于虚位”的历史背景,再结合于夫罗曾经助战汉廷的历史渊源,便不难看出他的本意并非割据自立,只是想在乱世之中挣扎求存而已。
因此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