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红烛阑珊泪,恶计惹是非下
赵旻担心陈群抛出他那扯犊子的9品官人法,于是抱拳道。
“大人,小子以为,而今人才稀少,皆因教学难以及众焉,而教学难以及众,皆因黎庶多艰也!
故而,愚以为,关键不在选举制,而在于纾解黎庶衣食之忧。”
荀彧颔首:“诚然如此。是故,从文当尽速赴关中,解决入冬后流民衣食之忧。于闲暇时,长文,从文,不妨多加思量!”
陈群作揖道:“丈人,群偶有所得,待旬月后可书于丈人。”
赵旻则向陈群抱拳:“长文兄,旻已表奏天子,任兄以旻卫府之职,今天子已准之。平定天下,旻尚需长文兄之智力。”
赵旻虽然胆大包天到调戏宫中女官,但无论如何,在当今天下,其人也是最有希望终结乱世之人。
遑论赵旻所走的每1步,荀彧、陈群这对翁婿都看在眼里…尽管赵旻今日委实有些过于荒唐。
所以,陈群作揖道:“群蒙主公厚爱!群虽不才,亦愿为匡扶汉室尽心竭力!”
赵旻暗暗松了口气。
老子又多了1名内政小达人。
在这知识被士族所垄断的时代,每1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背后,都有1个势力庞大的家族。
就连所谓寒门出身的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概莫能外。
这虽然也是1把双刃剑,但赵旻有能力消除隐患。
荀彧显然也想到,自己还背负着救人的重任。
于是其人站起身:“长文,从文,你2人自便,余须赶赴北军军营。”
送走荀彧后,赵旻担心陈群绞尽脑汁,想出那造成数百年乱世、门阀横行的9品官人法,于是其人抱拳道。
“长文兄,针对教学之事,旻有1策,不知可行与否。”
陈群作揖:“主公请讲,群愿闻其详。”
赵旻侃侃而谈,简略说出自己早就想好的教育制度框架,陈群听得连连颔首。
最后,赵旻总结道:“综上所述,旻之策,需优先纾解黎庶衣食之忧。”
陈群赞同道:“主公之言如雷贯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群谨受教也。”
赵旻诚恳至极。
“长文兄,旻近日无暇细思此策,尚需兄为旻加以完善。”
陈群作揖道:“主公放心,群虽不才,亦有35挚友,我等群策群力,必有所得耳。”
赵旻也站起身:“如此,有劳长文兄费心,旻告辞!”
方才荀彧讲到伏完,赵旻想起刘晔昨日曾赴伏完府中密探,因此,赵旻急于知道,伏完此前曾与刘勋定下的恶计,到底有多恶。
赵旻正欲至北军军营寻刘晔,甫出陈府大门,却迎面看到刘晔策马而至。
赵旻笑了。
“子扬,我正要寻你。”
刘晔滚鞍下马,作揖道:“主公,季弼有信送至。”
赵旻闻言哈哈1笑,下马后,与刘晔复又回到陈群那间静室。
“长文兄,旻去而复返,叨扰!”
陈群微微1笑:“主公,有何要事?”
赵旻抱拳道:“长文兄以为,刘元颖如何?可堪1用否?”
刘元颖,便是曹操假天子之名任命的扬州刺史刘馥。
此君在专美传主的本传中被吹上天,在其他传主的传记中被打回原形。
陈群1惊:“主公,刘元颖乃沛国人氏。”
赵旻颔首:“旻已知其人乃曹孟德之故交,然其人可堪用否?”
前文提过,刘馥很有可能是曹操妾室、曹昂及清河公主生母刘氏之族亲。
而赵旻之所以问陈群,是因为他清楚,陈群对曹操1方青史留名之人,皆知之甚详。
陈群不假思索:“回主公,刘元颖任1方郡守绰绰有余,任刺史恐有所不及。”
赵旻颔首。
刘晔忍不住问道:“主公何以问起刘元颖?刘元颖为高祖血脉,晔之远亲也。”
赵旻拍了拍刘晔递上的简册。
“此必季弼问9江之策也。”
刘晔揭开封泥,展开简册后匆匆1览,顿时佩服不已。
陈矫的这封书信,正是问赵旻,9江郡应如何处理。
“主公英明!”
赵旻失笑:“子扬休要奉承旻!旻非曹孟德也!”
言罢,赵旻沉吟道:“子扬,稍后你至尚书台,以天子之名,召刘元颖入京受新职!若其人胆敢抗命不遵,便令梁子虞发兵猛攻9江!”
如今官渡之战既已尘埃落定,便到了赵旻履行承诺之时。
短期来看,孙策据长江以北的9江郡,对赵旻极为不利,因为历史上孙十万心心念的合肥,轻易便被孙策得到。
但长远来说…此对赵旻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有舍才有得,赵旻深谙取舍之道。
谈罢此事,赵旻向刘晔抱拳。
“子扬,屯骑校尉有何要事相商?”
刘晔叹道:“主公应知,晔远亲族兄刘子台曾为晔故主,而子台兄之族兄,即琅琊国故王也。
而卞夫人与子台兄有旧,屯骑校尉亦为子台兄同乡及世交,故而,子台兄之计,与诸人皆相关。”
刘晔这番话,信息量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