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建医馆、设药田
陈平安想到过在大唐实行改革会遇到很大的阻碍,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的嫡系官员,都不太支持。
按照魏徵的说法,担心建立医馆之后,医师没了医德,开始唯利是图。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就算是千年之后,也依然存在。
可遇上了问题,就觉得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便不去做了吗?
就要反对建立医馆,依然还是大唐如今的这一套医疗体系。
有权有钱的人能够请得起医师,而普通百姓生了病,就只能是等死?
陈平安已经明确陈述建立医馆的诸多好处,也就可以衡量一下其中的利弊啊。
而不是直接站出来反对,似乎就是不想去进行改变。
连高士廉都站出来了,说什么担心药材开始种植之后,失去了药效,种植出来的药材也没有品质保证。
这也是一个问题,千年之后的中药材煎出来的汤药,药效确实差了一点。
但是也并非是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啊!
药效好的,卖贵一点儿。
药效差的,卖便宜一点儿。
有钱的可以直接买最贵最好的,没有多少钱的人,完全可以买那些质量比较差一些。
咋说,那也是药,也能治病。
以古代人的体质,七老八十的老人也不少。
能吃到药,再加上自身的抵抗力,怎么也能慢慢地恢复过来。
不说药到病除,品质差一些,喝了之后,也能够缓解一下。
其实,主要还是让行医规范化,挤掉那些個卖狗皮膏药坑老百姓的,收编那些有着正宗药方,还有一点儿医术在身的赤脚医师。
以及,让穷人也能抓得起药,最起码的伤筋动骨、意外划伤、摔伤什么的,都能得到救治。
李世民看向了陈平安,他还是希望陈平安能出来说两句,他也好维护一二。
陈平安也知道,第一次的科学院是真的不太可能在这时候建立,并且开始招收学子。
太急了。
所以,那一次的他没有站出来。
而这一次,若是再不站出来,以后的建言,恐怕可能就是一句空话了。
“魏公、高公,所言也并非是妄言。”
“指出建立医馆、设立药田会出现的问题,可是,臣以为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便不再去做。”
“建立了医馆,可以编撰律法,或者是设立行医规范准则,编撰律法,加强医师们的行医原则。”
“若是出现了一些医师没有医德,又或者是庸医之类,可以从重处罚。”
“试问,一个庸医治病害了几个人,和几百位医师救了几万人,其中之利弊如何?”
“至于药田,也并非是什么田地都可以种植药材,也要讲究一个因地制宜。”
“适合种植药材的地方,规划一片药田。”
“种不出药材来的药田,农户们还会坚持吗?”
“推广茶叶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弃粮种茶的情况,可只要是巡查御史的监管,还有各地其他言官的监管,出现一个,从重处罚一个。”
“而且,也并非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用来种植茶叶。”
“当集市的茶叶已经很多很多之后,对茶叶的需求也会降低,如此一来,茶叶也就不值钱了。”
“一片良田,种植出来的茶叶的收入,还不如粮食的时候。”
“农户们自然会选择拔掉茶树,重新种回粮食。”
“至于药田、茶山等,影响了粮食的产量这一问题,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心。”
“重罚之下,百姓们不会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违背唐律,把良田变成药田。”
“只要是唐律能够很好地实施,只要是监管能够到位,那么,建立医馆,推广医馆,完善药材种植和买卖的规则,百姓们也就能够看得起病,抓得起药。”
“此乃利大于弊之事!”
“只因为此事存在一些弊端,就直接否决。”
“此后,百姓们富裕起来,也就有了钱,看得起病、抓得起药了。”
“那时候,百姓们对于医师和药材的需求量也就会提高,药材肯定会越来越值钱,医师们也会忙着给很多很多病人坐诊,商贾们喜欢逐利,见到这般情况,自然会参与进去。”
“想办法,让一些农户种植药材,然后私下里收买,再卖给药铺。”
“而有一些医师,只是学了几个方子,甚至是连药方子都没有,直接拿着加药膏,到处卖,从而骗取百姓们手中的钱财。”
“等到了那个时候,我等再提出解决的办法,再去规范医师们行医的规范,处罚那些庸医、药材商人吗?”
“试问,真要是到了那时候,又会有多少人因为一些贪图钱财的赤脚医师而死,又有多少人,因为那些庸医而散尽家财,却还是治不好病?”
陈平安的一番话,直接让魏徵、高士廉等人说不出话来。
李世民直接拍着桌子,叫道:“说得好!”
“陈卿一片肺腑之言,犹如春雷滚滚,当头棒喝,引人发醒。”
“若是现在就不想办法培养医师,到时候,百姓们富裕起来,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