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许敬宗:褚御史,下官冤枉啊!(求订阅)
褚遂良现在已经年过三十。
也是在这一年,被陈平安举荐,得陛下赏识,加官谏议大夫。
特赐金牌,兼任巡察御史,巡视江南。
李世民虽然秉承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当初陈平安说过,许敬宗此人贪、财、好、色,也会阿谀奉承、见风使舵。
这样的臣子,用起来确实顺手。
不过,江南治水乃是国家大业,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迄今为止,李世民对于许敬宗治水的进程,也一直是通过许敬宗和当地官员们的奏章,了解许敬宗在江南治水的实际情况。
手中的暗探,还要去打听突厥的情报,还要监督一些官吏,以及其他情报。
许敬宗的治水,最好还是派一位巡察御史,代为巡查。
正好,陈平安所写的史册之中,提到了好几位后起之秀的名臣武将。
李世民也正是用人之际,也有爱才之心。
这些个名臣武将,如今年岁正好。
若是放在那里不用,才是一个大的损失。
褚遂良带着人,从京师出发,过潼关,到达了洛阳,从这里乘坐船只南下。
出了潼关。
所见到的场景就和京师不一样了。
年过三十的褚遂良,在少年时期,也见到过乱世纷争。
那时候,也在洛阳南下,见到了沿途的百姓,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更是见到了几万纤夫,拉动龙舟。
那些纤夫也是老妇的儿子,是丈夫、是父亲。
可他们却被征徭役,成为了纤夫,一步一步,拉动龙舟。
坐在龙舟中的人,便是隋朝的皇帝。
那时候的褚遂良还很年轻,自然也就有一股文青思想,恨不得能够面见隋皇,当着他的面,痛斥他的这种行为。
可惜,他连登上龙舟的资格都没有。
现在的通济渠已经看不到那么多的纤夫了,不过,沿途码头,还是能看到不少光着膀子的苦力。
“船家,如今朝廷鼓励农桑,为何这码头上还会有如此多的苦力?”
褚遂良一副商贾的打扮,并未直接显露自己巡察御史的身份。
船夫一边摇着船桨,一边回道:“客官应该是第一次出来跑商吧?”
“圣人可怜我们这些穷苦人家,也给不少人分了一些田地,还有种子。”
“不过,田地总是不够分的,种子也是不太够的。”
“这通济渠过水之后,这些码头也慢慢建立起来,然后过往船只多了,大部分也都是跑商的,他们会在沿途码头停靠,会卸下一些货物。”
“如此一来,也就需要一些人来搬运货物。”
“如今乃是农闲之时,大部分有些力气的人,都会到这码头来搬运货物。”
“一月下来,也能得一点儿钱财。”
“如今这世道,比以前,可要好很多了啊。”
褚遂良听了,再一次看向了码头的苦力,若有所思。
他也是读过陈平安提出来的以工代赈之法,看完之后,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陈平安的以工代赈主要理念,就是用工程来招收农夫,让他们从事苦力,建造水库、修路、搭桥、修建水渠等。
以前,这些個工程一般都会征徭役,让各地出人,然后不给工钱,只是简单的一日两餐,日夜不停地修筑工事。
陈平安是把徭役替换成为民夫,不仅如此,还要给他们发放工钱。
其实,这些个徭役,他们本身就是民夫。
以工代赈之法似乎是避开了徭役之法。
褚遂良一开始也说不出以工代赈之法的好与坏。
毕竟,徭役之法可以让朝廷节省一些钱财,国库本就不充盈,还要给那些民夫发放钱财,岂不是增加了朝廷的负担?
徭役之法,古往今来,每一位帝王业都一直在使用。
也只是有轻徭薄赋之说法,还从来没有想象过,直接废除徭役之法。
褚遂良现在见到码头的苦力,这沿途看着百姓们似乎都在忙碌着,一时间,也很欣慰。
他想不到以工代赈的好与坏。
刚刚好,此番巡查江南,去许敬宗那里,就能看出来了。
许敬宗正在用以工代赈之法兴修水利,这以工代赈到底能不能行,看看治水治的怎么样,就可以了。
许敬宗如今还在镇江口。
为了防止长江下游的河堤,在洪水来临之后会决堤。
许敬宗特意让懂得水势之人,勘测之后,规划出来一条适合挖凿水渠的路线。
千年之后的京杭运河,如今的太江渠。
许敬宗打算把长江水引入太湖,再修建水渠,把太湖水引入钱塘。
如此,也就能够为长江节流。
这个工程量自然是比较大,如今也不仅仅是这一处水渠,黄河那边还有两条,还正在修建。
许敬宗有时候会各个工地视察一番,做好规划。
他在历史上确实是贪、财、好、色,可是,那也是他后来投靠了武氏,成为了天后的鹰犬。
有着天后作为靠山,他自然是显露了本性。
再加上,脏唐乱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