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许知浅(大章!)
十五道圣人考验。
能来应天学府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天地间有修行之法。
修行之法中有修行之疾。
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骤然出现的事端。
而是早在千百年前,这种事情就已经有了。
千百年啊!
对于人来说,已是格外漫长的时间。
这中间自然会不断有惊才绝艳之人,试图跟那苍茫无涯的天道掰一掰手腕,试图以人身胜天命。
哪怕不能彻底的克服修行之疾,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尽其所能的将修行之疾压制到最低的程度——可以接受的程度!
不求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但求不至于给人带来坏的影响的同时,让好的人可以掌握更强的力量,来推动大势。
而儒家,则整整出过三位圣人!
三位圣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思考、度量,最终化作了十五个字,也就是今时今日,儒家所推崇的十五种美德。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常人只当这是儒家随便说说,是教化寻常百姓的理念,但能够来到应天学府的儒生,都是最少能够通过其中五种考验的学生。
而他们这些能够教导学生的夫子,至少则是通过了十种考验。
只要身具这十五种美德,且发自内心的坚信,就能够最大程度的豁免修行之疾对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道心不破,修为不失;修为不失,永不入魔。
这是圣人为后辈们所留下的渡世之木择,修行之坚石。
凭此坚石,便是天道横压,其心无缺、其行无漏,亦可身处风浪而屹立不倒。
这是整个儒家最大的财富,便是其他百家也出过圣人,亦是无法比拟的财富!
因为他们出过三位!!!
这十五种美德说来好似有些虚无缥缈,想要检验并不容易,但儒家的先贤们早在一代代人的摸索中找到了方法,修行者有修行者的方式!
分析儒家先辈留下的痕迹,知晓其中一些人的道心为何‘崩损’,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设定新的标准......
一代代的改良下来,到了如今,十五道考验已被称作圣人考验,是踏入儒家修行体系之前,最重要的一次测试。
圣人考验唯一的缺点就是,这种检测的手段,要求对方修为定要远比自己低,最好从没有修行过的普通人,否则再想不折不扣的‘直面本心’就很难了。
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看清,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与儒家适配,便是强行修习儒家之法,也是弊大于利。
一个整不好,跟整个儒家体系犯冲,入魔的比谁都快,得不偿失。
更别说培养栋梁之才了,不出来祸祸人间都算好事。
说到底,修行即使能够掌握更加强横的力量,背后的天道之疾也不是假的。
修行带来力量的同时,伴随着自身的成长,风险也会与日俱增。
世间修行之法皆有缺陷。
哪怕是圣人都不能避免,只能尽其所能的‘避重就轻’,乃至想方设法的减缓、限制,却不能真正消弭。
但儒家家大业大,而今更是独尊儒术,天下间的儒生犹如过江之鲫,再也不是往日百家争鸣之时,既然已经前所未有的繁盛,就不愁找不到好苗子。
十五道圣人考验,能够通过的越多,便说明越是适合儒家的修行体系。
能以凡人之身通过五种圣人考验,说明就是可塑之才,想在应天学府进修,这也是最基础的标准,更差的哪来回哪儿去。
能以凡人之身通过十种圣人考验,说明就是栋梁之材,可以留在学府深造,乃至学有所成之后留在学府当夫子,或者出去干事业。
而能以凡人之身通过十五种圣人考验......也就是儒家的所有考验,这种事情,此前还没有发生过。
在学府祭酒‘儒家可能要有新的圣人了’这一句话出来之后,所有赶来的夫子全都沉默了。
圣人考验,既是对自身品德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自身所能修习的方向。
十五种考验全过......这就意味着整个儒家的修行体系,都在为他敞开大门,没有不能修的法!
这,还仅仅只是眼睛看得到的好处,仅对自身的好处。
但圣人之位并不是固定的!
前人当得,后人当不得?
没有这种说法!
但不得不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想成就圣人的难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框架越大,圣人越多,再想成就新的圣人也就越难。
儒家有三位圣人,在儒家的修行上这是天大的优势,儒家的门徒天生选择就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可这种优势同时也是一座大山,不,是三座。
如果不能翻越这三座大山,便不能在儒家的体系上有所创新。
也就是说,整个儒家的门徒,毕生都只能在那三位圣人的恩泽下笼罩,却永远无法超越出去。
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数遍百家也仅仅只有儒家出了三位圣人,竟然觉得这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