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 第一百四十一章:“此战威名”【本章大量史书体代替战争描写】

第一百四十一章:“此战威名”【本章大量史书体代替战争描写】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秦国要攻伐匈奴的事情,很快便传遍了天下,所有人都在称叹秦国的仁义之举。

就连一直反对非正义战争的墨家传人,都不由得感叹,并且表示了自己的支持——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武器。

墨家在这个时期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其一是秦国的墨家,其二是齐墨,其三是燕墨。

秦国的墨家擅长的武器,齐墨擅长的是农具,燕墨则是游侠一脉。

而当秦国攻伐匈奴,要为中原之后或许要长达几十年的混战扫清前路的时候,燕墨一脉千里迢迢的从燕国来到了秦国,并且加入了秦国伐匈奴的大军之中。

不只是墨家,天下有才之辈、不想要将自己的才华用在华夏内战上因而隐居的那些贤才们,用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汇聚在了咸阳城中。

他们想要帮助的不是秦国,而是华夏。

中原大地上的人们早已经忍受够了蛮子的侵扰,即便无法彻底将匈奴蛮夷赶走,他们也想要让这些蛮子安静一段时间——至少百年。

也正是因此,陈瞻率领的军队越往西北走就越多,甚至粮草大多数都已经不需要秦国来送了。

赵国、燕国、甚至是齐国等这些原本与秦国为敌的国家全都送来了粮草,至少够这大军用半年了。

他们不想让天下人斥责自己,所以他们提前用粮草准备封住天下人的口。

当日后他们攻伐秦国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用今日的粮草说:“我们也在伐匈奴的战争中出了力气!所以并不算落井下石!”这就是六国所打的主意。

秦国内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们并不是很在意。

嬴稷不在意,因为他坚信这六個废物加在一起也打不过秦国的,所以根本不需要在意。

而朝中的臣子们不在意,是因为他们并不在意这所谓“名声”。

这些粮草不拿白不拿,难道六国不给他们粮草支持,等到这一场攻伐匈奴的战争结束后,六国就会放弃攻打秦国么?

不会。

所以这粮草等于是白送的,白送的东西都不要,是傻子还是白痴?

就在这样诡异而又平和的气氛下,陈瞻所带领的军队来到了长城边缘,再往北便是匈奴人的地盘上。

那一望无际的很广阔草原上映照着些许光芒。

秦国的动静这么大,匈奴的探子当然早就得知了这个消息,也早已经准备好了。

战争从来都是残忍的,无论是中原华夏内部的战争,还是与外面蛮夷戎狄的战争,都是如此。

他从来不会说因为什么原因而偏袒谁。

在历史中记载,这一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仅次于历史上记载的那五场以“惨烈”著称的战争,或者说,它更甚于五大战争中的“刚于之战”,只是刚于之战的象征意义太强,所以才未曾将这一场“伐匈奴”的战争列在其中。

关于这场战争,许多史书上都有记载,甚至一直到了几千年后,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这一场战争,并且通过在北疆草原上挖掘才出来的遗迹对“伐蛮之战”进行考据。

“此战乃义举,秦之所在,义之所在,时人莫不称叹。——《杨氏战国书·天下大事纪》”

“昭襄王十一年春,武安君伐匈奴,战之惨烈,字不能言。此战伤亡以数十万计,天下义士纷纷景从。——《新秦书·昭襄王本纪》”

“秦王稷十一年,瞻祖伐匈奴。以陈兵列阵,突袭蛮夷,长驱直入,以少胜多之争数不胜举,此之为陈氏之所义在!先祖不求功名利禄,唯求天下安泰,然则此战后,先祖崩殂,此不乃天之妒?如之奈何!——《春逝杂记》”【注1】

“王十七年,时秦武安君陈瞻伐匈奴,五国合盟欲伐秦,相邦乐毅难之,故伪而问王,曰:此战秦必衰,若趁虚而入,则定能胜之,今四国求战,燕可与之耶?王沉吟,断言不允,其曰:秦之举,乃义战,中原诸国,何能阻之?此时若战,秦必力所不逮,蛮夷南下,则为孤之过也!故五国盟战停,皆以粮草送之。——《燕国策·昭王本纪》”

“元鼎五年,春。上于园中叹曰:秦之武安,伐匈奴而大胜之,此为大功也!只叹朕无有此等大才,若有,定当破匈奴,使其狼窜也。后加封官渡陈氏,追安国君陈野为“安国至圣王”,追武安君陈瞻为“武安王”,列为武庙之主。——《汉书·武帝本纪》”

“秦恶贼伐我,使我部迁徙数千里!牛羊死伤惨重。——《匈奴书》”

“这是一场十分惨烈的战斗,从出土的各种文物中可以看出来,武安君陈瞻在出了秦国边境后,大军分成了三个部分,一部分由后来的武安君白起带领,朝着草原的方向横兵列阵,沉稳的前进;另外一部分则是由司马错、赢疾带领着,朝着侧边接引直冲后方的武安君。”

“而武安君陈瞻则是率领轻骑绕道——至今为止,就像不知道冠军侯霍去病是怎么找到匈奴后方的一样,我们也依旧不知道武安君陈瞻是怎么在那个没有导航、没有指南针的时候找到方向,甚至准确的找到当时匈奴单于大帐的。”

“总而言之,这位能征善战的武安君,找到了匈奴单于的大帐,并且在匈奴的部队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将匈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