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琴和狄青互换(九)
今日放榜。
今日狄青家里觥筹交错,聚集嘉佑二年进士榜中的大批进士。
系统数了数:苏家三父子你已经集齐了,我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注意看,苏轼他身边那是曾巩,我不明白曾巩怎么也来了。
哦,苏轼另一边坐着的是程朱理学的老祖宗程颢,他旁边是三位未来的宰相。
忽然系统精神了,请注意坐在最末尾那个人,他叫做王韶,他将来要去打仗的。
这时候坐在对面那个姓吕的匆忙站起来,原来又有客人上门了。
卫青老远就闻到了味道,但还是无奈地迎上前,来的果然是不注意个人卫生的王安石。
卫青:你胡子上不是虱子吧。王安石:哈哈哈,青先生,恕我来迟啊。
现在北宋中期的各路名人已经基本凑齐了,这看上去不合理。
卫青:“我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准备工作。”
系统好奇地说:你到底干啥了,苏轼父子还好说,那是你的饭搭子,剩下这些人又是怎么聚集起来的。
难道靠的是苏东坡的神秘凝聚力,他要是有这么强的凝聚力他能被贬谪海南岛?
卫青闻言动了动手指:“我现在想一想,觉得其他人今天能跟着苏轼过来,可能跟我前几天透露的一则消息有关。”
原来卫青经过思考,觉得宋朝是一个讲文化的朝代,那他就应该按照宋朝的规则来。就像匈奴是一个不讲道理且骑马砍人的民族,他就不用讲道理,骑更好的马,砍回去就是了。
深思熟虑之后,卫青从街上找了个职业造假货捣鼓了一通,对苏轼透露了一个消息:“我这里有一些绝版的汉简。”
系统:“汉简,你,你伪造了汉简?”
卫青:“也不算伪造,上面的内容好歹是我默写出来的吧。我听说王莽火烧未央宫很多东西都失传了,但是我那时候这些资料可都在呢,我还是能回忆起来的。”
他从十多岁开始就跟在陛下身边,从一个文盲变成大将军,识字的时候读的资料就是这些文献,现在很容易就回忆出来,然后让造假文物的刻上去,他汉朝人默写的东西,难道不是汉简?
说话间,苏轼身后的读书人跃跃欲试:“青先生,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借汉简一观。”
卫青:“那些简牍都是从沙土中挖掘出来的,自然很珍贵,如今正在静室之中避风避光存放,诸
位先用餐,然后更衣。”他看了一眼王安石:“最好收敛身上的异味。”
这些进士们觉得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苏轼之前已经给他们看了一部分抄录文字,确实是古朴的汉代语气,显然这些都是真货,只是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青先生会有这些。
读书人看向青先生的院子,这是一个简朴的普通住宅,爬了一架子藤蔓,看着整洁低调,不像是有财力购买汉简或者有能力解读汉简的人啊。不知道这位青先生可是出身于世家名族或者诗书传家。
卫青已经演练过针对此类疑问的对策,只见他满脸淡定:“某虽不才,不是诗书仕宦家族,但是因为早年遇到奇人,曾传授过我研读洛下之音。”
此言一出,书生们都震惊了!
原来洛下之音,是汉朝的官方普通话,虽然经历魏晋南北朝之后口音变化了,但西汉和东汉作为大一统王朝,官方普通话区别不可能太大。于是卫青顺理成章拿着自己西汉的口音,表示自己研究的是洛下音。
书生们肃然起敬:先生竟然是研究音韵学的!
原来对于宋朝而言,音韵学已经是非常艰深的学问,属于又冷门又高端大家还听不懂的绝学,因为反切注音法本身就不好懂。
现在,这里有一位青先生,住在朴素的小院子里,但是他不但遇到奇人异士,能够研究诘屈聱牙的汉代普通话,他手里还能解读汉简。
降维打击呀。
这样的人才,就算他不是科举出身,不会诗词歌赋,也不愿意著书立说又如何,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音律学究。
王安石:“难怪上次你在研究霍去病呢,青先生可否指教。”
卫青:那可太好了。他立刻对着读书人大力推荐霍去病:“汉书记载了霍去病曾经写过一首琴歌,我已经复原出了当时的读音和韵律,某愿为大家阅读一番。”
众人看到青先生瞬间变了神态,他本来气质温柔地坐在那里,现在却神情一凛,恍然间似乎有肃杀之色弥漫开来,然后青先生念了起来,却是古朴典雅的语调:“四夷既安……”
在场的读书人听着这一首来自汉朝的歌曲,一首北征千里的将军对于家国的拳拳爱心,古拙的汉音勾起了心底沉淀的感情,那一瞬间他们仿佛从浮华喧嚣的汴京脱身而出,去往大漠,去往雪山,去往千里之外黄沙弥漫的汉家边关,看着猎猎旌旗簇拥的,是强汉的铁骑。
那是一千年前最盛大的朝代,那是驱逐匈奴远走的将军。
那是强
汉的大风。
忽然间,燕云十六州沦陷的现实沉重的出现,把他们拉回到汴京狭小的普通庭院,青先生已经读完了,正在给自己倒酒。那些来自汉朝的强盛大风,吹不进宋代密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