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9章读取制海权
现在乾朝与协约国冲突的方向,主要是印度和殷洲。
乾朝的将领以前都是国内作战,像这样跨越万里去打仗,各人都没有经验。
大堂内众人议论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高欢等各人议论一阵,微笑道:“怎么?没有想法?”
各人对视一眼,李平远行礼道:“陛下。现在看来我们与协约国交战,将分为东西两线。臣以为两线做战,必须有个重点,或集中与殷洲,或重点攻击印度。”
这才是听君一席话,盛似一席话。
高欢沉吟片刻,“诸位以为朝廷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个方向?”
众将又是一阵议论,黄得功开口道:“陛下,臣以为两线作战,对我们不利,朝廷应该看哪个战场有优势,哪个战场危机,集中力量,先击溃一线,然后再解决另一线的敌军。如果让臣来制定计划,肯定是先重点进攻印度。”
如今高欢的江山已经坐稳,内心对于前朝旧将,便没了那么多忌惮。
黄得功离开军队多年,在陆军军官学堂任教多年,高欢两年多前,又把他调离学堂,重新带领一镇大军,镇守在云南。
高欢道,“哦,说说你的理由。”
黄得功随即接过张煌言递过来的木杆,指着印度地区,“臣建议先重点进攻印度的协约国军队,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距离,殷洲遥远,印度相对较近,而且有陆路相连,相对而言朝廷能够迅速组织军队,对西线的协约国军队发起攻击。殷洲则不同,距离太远,送大军过去的时间,已经够朝廷在印度发动一次大会战了。另外,殷洲距离我们远,距离协约国集团近,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增援殷洲,战争必然不能速决。因此从距离上看,臣建议先取印度。”
“好!”高欢赞叹一声,其实这一个理由,就已经能够让他决断了,不过高欢还是问道:“另两个理由是什么?”
黄得功道:“其二,从战事的紧急程度而言,殷洲那边已经断断续续打了近十年,我们的力量越打越强,危急程度不如西线。臣参与会议前,看过参军处提供的军情简报,西线莫卧儿帝国加入协约国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现在英法舰队切断了,朝廷海路对西线的补给,西线的情况就更加危机了。因此臣认为应该先增援西线。”
“朕宣战后,英法担心朕支援西线,必定发起猛攻。西线的危机程度,却是超过东线。”高欢微微颔首,各将也都点了点头。
黄得功继续说道:“其三,便是从地缘来考虑。殷洲就算战败,协约国短时间内,也无法威胁到大乾本土。如果西线战败,那么协约国将直接威胁乌斯藏和西南,我朝不得不动用大批军队,防守西线,届时对东线的支援,也会半途而废。因此臣认为,从地缘的角度来说,也应该重点进攻西线。”
高欢满意点头,赞叹道:“爱卿不愧是老帅啊!诸位爱卿可有其它见解。”
黄得功在陆军军官学堂待了几年,静下心来,读了很多兵书,顺便还读了地理、政治等方面的书籍,在学堂内吸取了很多知识,见识超过了许多带兵的将领。
各人相互看了看,不少人有些不服气,不过却也没有别的见解,只能抱拳道:“臣等没有意见。”
高欢与军方召开会议前,与议政院也商讨过,文官集团的意思也是先重点进攻西线。
他们给的理由主要有两点,分别是从经济和道义两个方向出发。
从经济上来说,乾朝需要印度这个庞大的市场,来倾销商品,不能控制印度,乾朝这边就会发生生产过剩,造成经济危机。
从道义上来说,英法在加尔各答偷袭乾朝,乾朝声称要报复,自然是去西线找英法算账,跑到东西把西班牙揍一顿,有点不合适。
现在文官集团和军方的意见统一,高欢便有了决定。
“诸位爱卿都过来!”高欢接过指挥棒,严肃说道:“朕决定采用先西后东的战略。”
众人闻言,都围拢到沙盘旁边,看着高欢用木杆指着西南方向,“朝廷与西国修的入印和入西官道,时间已经过去一年,西国那边修路,据说死了好几万人。现在西南通往西国的道路,已经修了大半,工程被拦在了西国连接孟加拉国这段。”
高欢指向印度与缅甸之间,一条弄起的山脉,“这里是若开山脉,正好把印度和缅甸地区隔开。不过道路虽没有完全贯通,但是从朕搜集的情报来看,军队可以通过,只是补给不便运输。”
说道这里高欢顿了顿,“东西两线,东线战场,朕准备派出西太平洋舰队,夺取殷洲西海岸的制海权,陆地上的战争则交给新商公司、扶桑、日本、朝鲜组成殷洲军团,牵制助东线的协约国军队。西线朕准备出动十万乾军,再征调吕宋、越南、新明、真腊、南掌、暹罗等国军队,加上孟西两国军队,组成西线集群。”
“朕估计西线军团的兵力会多达四五十万人,这么多人马,除了从孟加拉获得一定的粮食补给外,军需和部分粮草,都需要朝廷调配补给。”高欢继续指着西南,“这么多军队,走海路没有那么多海船,朕决定走陆路,进入印度!现在主要问题是,道路不通,运输补给不便,朕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