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选择
常温超导材料在通过实验室检测之后,消息便沉寂了下来。
所以其实并不是太多人知道国内关于超导材料的研究有哪些进展。包括许多华夏的学者其实也不太清楚。
这也是豆豆通过乔泽的理论构建出新一代对撞机时,爱德华·威腾跟彼得·舒尔茨都很怀疑这种对撞机设计是否太过理想化的原因。毕竟按照豆豆的原始设计,对撞机内部结构对于超导材料的要求很高。
自然更少有人知道第一代近常温超导材料就是组成这个实验室的前身那帮人借助材料模型研究出来的。
随后整个团队都被并入了洛冰工业大学,组建了这个实验室。当时乔泽本来还打算来看看的,想着如果这边科研的钱不够的话,还能以西林立橙的名义赞助一些。
不过当时因为有更重要的一些事情,而且乔泽跟苏立行提了这件事后,在老苏的建议下,还是放弃了。
加上乔泽本就喜静不喜动的性子,最后便干脆没过来。
常温超导,听起来还是很唬人的高科技研究,但其实最初的实验室工艺并不算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粗糙。
先用通过电弧放电法制备富勒烯,然后再跟其他元素跟化合物混合,最后通过热反应生成常温超导材料。简单来说就是先这样,再那样,然后超导材料就有了。
当时,听起来的确很简单,随便一个实验室都能做出来。
但如果没有模型配合,其实就没那么简单了。
首先如何制备富勒烯?重点分离何种分子?
掺杂富勒烯阶段选择什么元素?钾?铷?氢?又或者其他元素?
选定了掺杂元素后,掺杂的比例如何选择多少?用何种热反应?水热?还是直接丢高温炉子里烧?
完成材料合成之后,从反应物中筛选哪种目标材料?又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
等等,这些全是问题。
最可气的是,完成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还要进行各种测试。最终结果大概率是全是废料,然后只能再从第一步开始重新去做。
这大概也是材料被称为天坑专业的原因所在。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在实验室里碰运气。运气不好,实验做个几十上百次,都没什么成果。运气好了,说不定某个小失误,都能成就经典。
材料模型的横空出世,说白了就是通过整合资料后,在模型架构下进行数以亿计的模拟,把不合理的都给先剔除,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出最可能成功的方法跟步骤,然后给出合理性建议。
当大家都开始用材料模型来进行试验的时候,又能进一步收集更多的数据,来对整个过程进行下一步的完善,或者让整个生产过程更简单,又或者进一步提升性能。
具体到超导复合材料,就是模型直接给出了整个制备方案。然后实验室人员直接按照方案来执行就完了。
比如制备富勒烯就是先将电弧室抽成真空,然后输入高纯度氦气,并保持氦气的流量。电弧室内需要用两根高纯度石墨烯棒做电极,通过高压电源调节电压至某个度数,然后将石墨棒靠近,形成电弧。
这种情况下维持电弧放电,就能让石墨棒气化生成碳等离子体。
再用色谱分离法,从产物中提取富勒烯,重点分离c60跟c70分子。然后再按照指定比例掺杂钾、氢跟铋……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材料模型正在杀死了化学的原因。
材料模型的输出过程,详细到这个份儿上,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已经不需要再去研究那些复杂的肉眼可见的化学反应,完全交给超算就够了。它们自然能进行各种反应的模拟。
至于那些人肉眼看不到的反应,那些都属于量子或者粒子物理的范畴,明显跟化学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
当然,最先接触到材料模型的西林工大那帮材料人有些话说的还是没错。
也不能完全就把材料人比作调参民工,毕竟那些专用的术语还是要学习才能了解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进行各项材料试验,的确已经不需要学习那么长的时间。大概了解各种反应的要点,并牢牢记住就够了。
同时这也并不是说材料实验室不需要投资了。
恰好相反,为了测试材料性能,还要加大投资。
就好像现在豆豆发布了制造对撞机的任务,复合常温超导实验室也是属于受益者。因为要进行更高要求的超导材料制备,专门给实验室配备了最新的sid磁化强度测量仪跟vs磁化强度测量仪。
顺便还把实验室的数据采集系统又重新升级了一遍。
没办法,对撞机小型化对超导材料的要求的确较高,豆豆已经订购了一批超导材料,只能说刚好达到要求。临界温度到是够了,高临界密度跟高临界磁场,以及材料的强度还需要一些提升。
毕竟这些材料需要在高磁场下保持电流密度,以确保小尺寸设备生成足够强的磁场,又要在高磁场下保持超导态,这一系列要求本就比较变态。
……
“徐主任啊,这次你们可是又发达了。这可是全世界现在最先进的sid干涉仪,全华夏也就三台,另外两台现在都在西林。京城的材料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