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星期天工程师
“其实我这次做化肥生意,确实挺难的,我们就三个人,什么设备都没有,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是一步,但好歹是成功了……”酒桌上,许强往嘴里夹了一颗花生米,有些感慨的说道。
“现在干什么都不容易。”王忠看了许强一眼,接着说道:“不过只要胆子大,有能力,还是可以赚到钱的,这两年我经常到外省跑,上海也去过,广州也去过,人家大城市经济就是发达,关键是有活力,尤其是这两年,很多小企业也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做什么的都有,价格还便宜,最关键的是不需要凭票供应,只要你有钱,要多少货有多少货……”
王忠也是算是个见过一些世面的人,自从镇供销社改制为集体企业之后,他这個主任日子就没有以前那么安逸了,几十号职工要养,担子一下就重了。
虽然高山镇人口并不多,但对于各种物资的需求还是挺大的,日常用品,五金家电,种子化肥,服饰衣帽,供销社货物的品类很多,过去这些东西都是由上级统购统销,全国一个价,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尽皆知。
但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基层社的门店经营,绝大多数还是大集体经营,基层供销社统一组织对工业品的“联购分销”和对农副产品、废旧物资的“分购联销”。
从“购”的方面,因为供销社系统内的主渠道已经被破坏,基层社的进货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其他经济组织,从生产厂家,从批发市场等渠道进货,是常有的事。
作为供销社的主任,为了找到更好更多的货源,王忠也是一年四季经常在外边跑,亲眼见证了很多私营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快速的崛起,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看到许强自己搞化肥生意的时候,并未感觉有任何不妥,也不觉得他是投机倒把,反而还有些佩服许强。
在这个年代,过去的老思想观念束缚了很多能人,而王忠却是少数头脑变通快,思维超前的人。
“王主任说的没错,现在国家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了,现在咱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许强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我本身就是化工专业出身,技术方面还有有一些,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生产必须化工原料非常难搞,这次如果不是王主任帮忙的话,我也不可能这么快把腐殖酸化肥搞出来,所以我从内心是非常感谢您的……”
“咱们都是朋友了,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听到许强这么说,王忠笑着说道。
“现在第一批产品是已经做出来了,其实我本人对这批产品的质量并不算满意,因为条件所限,没有相关的设备,甚至连电都没有,所以工作都是全靠人力,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产量低,质量也一般,要不是我有技术,这事根本成不了。”许强说道。
“万事开头难,谁做生意也不容易,我之前在上海认识的那些小老板,很多都是一穷二白,硬是靠自己努力才把生意做起来的,你有技术有头脑,将来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王忠说道。
“看来王主任认识很多上海老板啊。”许强微笑着说道。
“都是那边的朋友给我介绍的,他们那边的老板都是抱团的,相互介绍客户,而且如果你是个人才,他们也会高薪聘用……”
“高新聘用?有多高?”听到这里,许强顿时来了兴趣。
其实王忠所说的上海老板高新聘用人才,其实就当时非常盛行的‘星期天工程师’。
当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周六下班的时候,在上海各大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火车站,就会迎来一群群年轻人。
他们身着洗得略微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斯文清爽的模样一看就是知识分子。
他们的目的地大多是上海周边如苏州、无锡等地的乡镇企业,第二天下午,他们又从四面八方赶末班车,匆匆返沪,当年这股周末“潮汐”如城市新景观,“赶潮下乡”的工程师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
那个时候的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从起步走向蓬勃发展,农民们已初尝办企业的甜头,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激励下空前高涨,但大多数企业一缺技术,二缺设备,三缺市场门路,关键还是缺少懂技术会使用生产设备的技术人员。
于是,当时的乡镇政府和企业主要依靠两类人员来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一是从城市下放或退休在本地的干部和技术工人;二是通过种种关系从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工厂和科研机构借脑借智,聘请工程师、技术顾问和师傅,帮助解决使用机器、开发产品、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技术难题。
“几十块,几百块,上千块都有,那帮老板可是真的舍得花钱,只要你有真本事,能帮他们解决问题,钱是肯定没问题的。”王忠说道。
“那……我以后如果想要去上海那边赚点钱的话,还希望王主任能给牵个线……”许强给王忠酒盅倒满,满脸陪笑的说道。
“这个容易,你有技术,又是大学生,还在兵工厂上班,他们要的就是这种人才,我那边有朋友,我提前跟他们打好招呼,到了哪儿,他们会帮你的。”
“那真是太感谢了!”许强一脸感激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