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常之处对自己来说会造成哪种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 【上次说到郑和七下西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太子朱标之死。我们假设朱标没有病逝,他顺利继承了皇位,即便同样派人出洋,领队极可能轮不到郑和。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崭露头角。如果朱标登基,十之八九不会有那番战乱。没有赐名郑和,他只是一个太监,一个与新皇没多少关系的太监。】 太监,谁能用? 答案过于简单,是老朱家人。 朱元璋瞧着这短短几句话,马上嗅出了一股腥风血雨。 什么是“靖难之役”?靖难意思是平定叛乱。 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催发了战争?谁参与其中?让一个服侍王族的太监立功,且叫他平步青云,成为七下西洋的领队能是什么样功劳? 朱棣紧盯着水镜,电光火石之间明白了这古怪之物代表了什么。 让父皇对立储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他窥见了大明发展的某段轨迹。水镜可能是后来人在讲述明朝历史。 不妙! 朱棣尽量不动声色,脑中飞速转动起来。 如果没有水镜出现,朱元璋会立朱允炆为继任者的可能性极高。 自己能服气吗? 现阶段肯定不能,他找不到敬重那个侄子的理由。 几年之后呢? 朱允炆能迅速成长到先太子朱标的高度吗?如果不能,又会是什么局面? 可不是一纸传位诏书就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 不是上任帝王决定谁继位,那个被指定的继承者就能稳居宝座,否则怎么会有玄武门之变。 朱棣在心里默念着能者居之,而瞧着水镜的目光隐隐不善——这东西坏得很,或许会暴露他心底的不甘。 水镜内的影像在继续,丝毫不因观影者的喜恶而改变。 【对于七下西洋,说是追溯到朱标之死,因为还能有一种王朝发展的假设。假设朱标身体健康地继位了,他会与Ju dy一样做出这个政策决定吗? 以下仅仅是个人看法,朱标很可能不会如此大力宣扬大明国威于海上。 朱标是由朱八八精心培养,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与后来的清朝康熙与胤礽父子反目两废太子截然不同,大明这对天家父子的关系很是融洽。 融洽,需要双向奔赴。即便朱标对于洪武帝的治国理念不能说百分百认同,但也会吸纳七成思想。 朱八八想派人大规模下南洋吗? 在他的时代,恐怕没强烈的想法。虽然他一手成立的水师很强大,但对民间实行了海禁政策。 同时,《皇明祖训》里还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 这里说的是不主动征伐,如对方有反叛之心,不可能任其肆意作乱。 为了便于大家认识,这里放一段古今地名地图集对比,还有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感兴趣可截图。 图1——图10.jp 严正声明:放两分钟图片,不代表我在水视频啊! 如图其示,不征之国之中很多都在郑和下西洋的范围内。 肯定有人说,不主动攻打,不意味不下西洋。 可在洪武三十年,朱八八停止了用海军运输辽东屯田的物资,海上力量在进一步收紧。 明朝的出海超高风险,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此前就讲到,洪武帝认为出海约等于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要抱着必死的决心。 如果是朱标登基,有多少可能像是Judy登基后三年,即刻派人出使? 私以为他至少不会那么快搞出洋计划。朱标先要做定下迁都的最终目的地,完成洪武帝执政时的未尽之事。 回望洪武年间,朱八八对于定都南京一直都不够满意。从照应北方军事来看,这个地理位置偏东南。 洪武初期,需要拟定京师时,有考虑过开封。但当时西北未定,把汴京作为首都,没有天险可守。 有人提出过不如拟定两京制度,而南京入选的最重要原因,是从经济出发。打仗也好,民生建设也好都要钱。当时“财赋出东南, 而金陵为其会”。② 一波又一波讨论,洪武十一年,跨越十年的建都问题终于阶段性告一段落,最终还是选了金陵。但此之后,朱八八为了巩固北方边防,一直没有停止北迁京师的计划。 朱标死之前,他还去西北巡查,比较长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