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何以
今天还有一次参观的机会,唐小纶继续跟,导游也不排斥唐小纶。
1963年8月,陕西省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东北郊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后被命名为“何尊”。1975年,考古学家发现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何尊铸造于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中国”两字。
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大意是说,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的王都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已经在中国安家(建都)了,统治民众。显然,“中国”就是指周武王的王都。
为什么周武王的王都可以称为“中国”呢?这还得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说起。
导游故意问一下唐小纶,看看唐小纶对历史的了解多少,这位小伙子,你对中国的历史有多少了解啊?
这是要考我呢,哈哈那小爷可就不客气了,直接很大方的走过去伸手向导游,“拿来”,导游一愣,什么?什么拿来?
唐小纶说,你的麦啊,还能有什么,你歇一会,喝口水,递过来一瓶没开的蜜雪倾城饮料,接下来我给你能讲解讲解。
导游看着唐小纶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喝这个蜜雪倾城饮料?
刚才你给其他游客推荐的时候你说你最喜欢喝这个蜜雪倾城,可惜,你这几天不舒服,没敢喝,我刚才多买了一瓶,揣怀里暖着,这会刚好,就是你别嫌我揣着就是了,
导游一看这小伙子,情商还蛮高,可是这技家伙怎么知道自己这几天不舒服,没办法,又羞又臊的把麦摘下来,递给唐小纶。
唐小纶拿起耳麦,冲着众人拱拱手,接下来小子给大家讲讲,这题外话也是题内话,这说道这些古文物,大家是否知道,中国一词的由来啊,什么叫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由谁叫中国的,中国一词都包含了什么。
1、“中国”的由来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新性遗址。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国)。“国”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囗”。何尊中那个“国”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囗”。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