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课
太医上来看顾。等杨坚缓缓睁开眼,他没有说话,而是在案桌上随手摸了个东西,直接朝下边的杨广掷了过去。
这个……这个、这个混账!!
战场之上,局势变化万千,而传递消息又多慢?他还以为自己有李晓诗他们现代的“手机”不成吗?!
还——禀报?!
等消息到你手里,前方驻扎不动的军队早就被剿杀了!什么战机就也都被延误了。这真的不是故意的吗?!
其实还真不是,因为就算抛开那个隋炀帝的杨广、只说殿中这个杨广,他听着李晓诗的言论,也没觉得有哪不对。
他是皇帝,那一切都要由他来做决定,有什么问题吗?他要的是绝对的掌控。
如果连作为皇帝都不能随心所欲,那这皇帝当得也太窝囊。
“所以有记载,当时有一仗,四万水军只剩几千,三十万的陆军只剩下两千多人。武器军械等折损数万。”
听着这几个数字,杨坚两眼直发沉。
看着他老爹被弟弟气得半死,杨勇心里那叫一个爽,乐颠颠地看热闹。没曾想热闹还没看完,他身上也挨了一下。
独孤伽罗面色冷峻:“看你父皇被气死,你很高兴?”
杨勇脸色一变,立时不敢再露出得意了。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才是一征高句丽,李晓诗还远远没说完呢:“隔年,大业九年,隋炀帝再一次集结重兵出征高句丽——此时,隋朝的社会矛盾已经被激化,各地百姓起义不断。但隋炀帝置若未闻,在大业十年,又一次强行东征高句丽。"
“在征伐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要大场面,试图用大国威重吓唬高句丽,所以举国之兵,浩浩荡荡——然后粮食不够吃,他就下令又调了六十万民夫来送粮,没有车马怎么办,那就小推车步行去运。途中损耗及民夫自己的消耗等,到了前线,哪还有粮?所以这些民夫中很多就直接加入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军,加入了反抗隋朝的大流中。"
刘彻直接听笑了。
是气笑的。
这还不是没脑子那
什么是没脑子?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这种“战略”来?那民夫不是人,民夫不吃饭的?
民夫出来给你办事,难道得空着肚子推车给你送粮?车上带的那一点,够他们自己吃么?这不是逼人造反么!
就这还想做“秦皇汉武”,做梦吧,梦里比较快。
“打高句丽打得对不对?其实是对的。”李晓诗说,“因为当时中原内乱,高句丽曾趁乱起哄对中原起兵,但为什么隋炀帝去打,就只剩了千古骂名?这就又离不开他的性格了——之前咱们说了,他是个有点眼光、不太愚蠢的人。他不像胡亥那样,赵高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也不像南北朝的那些皇帝一样,杀人什么的全看喜好,就是以此取乐的。他是个想要集权、也一直都在做事的皇帝。"
"但,通过他开运河还要造那么多供他‘彰显皇家威严’的楼船等也能看出,他是个极度热爱奢靡和享受的人,而且他还多次巡游,每次都是乘着高大华丽的龙舟、浩浩荡荡地队伍,就连沿途拉纤的民夫都要达到数十万,耗费不可估量的民力财力……"
“与此同时,他又不顾惜民力,一定要为了自己的‘眼光’而强迫百姓和子民们一次又一次地随他的政策献出一切,甚至在战场上也要下令全部听自己命令,足见他的自私自利,和自负。"
李晓诗低头看向课本,又道:“隋文帝厉行节俭,曾经教训自己的孩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喜好奢侈还能长久的。但他又怎么能想到,自己之后的下一个皇帝,就是个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还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的皇帝呢?"
“隋炀帝营建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完全罔顾百姓们承受能力的上限,刚愎自用,致使国家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隋炀帝的统治,已经让百姓们忍无可忍。最先爆发起义的就是当初被他征调很严重、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然后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样,这股反抗迅速蔓延到了全国范围内,反隋的队伍逐渐变多了起来。在农民起义和先前被他打压的世族联手反抗中,隋朝的统治也逐渐面临瓦解。”
“公元618年,隋炀帝身死,盛极一时的隋朝,就像烟花一样,短暂而绚烂地消逝了。”
“隋炀帝在位期间,人口的损耗约有三千多万人——没
有任何一个‘功在千秋’的皇帝是这样的。让三千万人死去,这叫做功在千秋的贤君吗?"
这岂止是不能算“贤君”,就算在“暴君”、“昏君”里,隋炀帝也是独树一帜的狠了。其他朝代的五个、十个昏君加起来,折损的百姓也不一定有隋炀帝这么一世的多。
而隋朝这么大的家业,换其他昏君暴君来,几代也曜唾不完——像是西汉末年那几个接连不断的昏君,放在大隋朝这里,都完全能让隋朝继续延续好几代。
那隋炀帝呢?
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