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六十七章
被说成闲得发慌的大臣们: “……”他们不是,他们没有,他们只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 儒家讲究秩序正统,不讲规矩秩序,天下必生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各司其职、各尽其本,不可僭越、不可乱位。 后宫本就不应该干政,牝鸡司晨要不得。 他们遵循圣人之言,有何错之? 想到天幕出现后带来的变化,众人无奈一叹。儒家乃治国之本,后世难道将之摒弃了不成?那后世用的又是哪家学说? 武周时期 上官婉儿目露担忧之色, "陛下。" 武则天抬手制止了她的话, "无事,朕也想听一听后世对朕的评价。"华夏之凰听起来还挺振奋人心的。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听到后面,武则天忍不住笑了出来,“说得确实不错,我与他可不就是如此吗?" 一晃他竟走了这么多年,若是他知晓今日这一切,会如何做呢?武则天眼底的笑意更深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心情复杂,仰天长叹了一声,他能理解雉奴,皇位面前无父子,防着儿子可以理解,但是扶持女人... 唉,怕是雉奴也没想到这个女人真能篡了李唐的江山吧? 汉武帝时期 刘彻对天幕说的真爱嗤之以鼻,与其说爱,不如说互相利用来得实在些。 真搞不明白后世为何执着于这些情情爱爱。 帝王何来真心? 再说了,为什么要为一个女人放弃三宫六院?多不值得! 【锦瑟特别不理解,人家夫妻间的事,这些大臣为什么老是想不开去插一手呢?不知道情侣吵架最忌讳劝分吗? 劝不好两头得罪。 就跟上官仪撺掇李治废后一样,结果废后不成,把自己的命赔进去了。 明明有上官仪的前车之鉴,这些大臣还是乐此不疲的表达自己对武后的不满,可能是嫌自己活得太长吧。 麟德元年(664年),宦官王伏胜向李治揭发武后和道士郭行真搞厌胜之术。厌胜在古代是一种很严重的罪名,历史上有不少皇后被废掉的罪名之一就是 在后宫搞厌胜之术。 比如李治的王皇后,就曾经因为和母亲柳氏一起搞厌胜之术,被李治严厉制裁,从此禁制柳氏出入宫廷;唐玄宗的皇后王氏也是因为搞厌胜之术被废为庶人。 不管这两位皇后是不是真的搞了厌胜之术,反正她们都因为厌胜之术受到了处罚,可见古代皇帝对厌胜之术深恶痛绝,零容忍。 李治听到宦官王伏胜的小报告,大怒,找来上官仪。 上官仪就撺掇李治废后,说: "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1]。" 李治同意了,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李治身边的宫人见状,连忙去找武后打小报告。 武后赶来找李治评理,李治瞬间反水,非但不废后了,还百般安慰武后,顺便还把上官仪卖了。 《新唐书》中说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 《资治通鉴》里说,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给之曰: “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无论是《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异口同声表示,李治害怕老婆心里埋怨他,于是出卖了上官仪。 那么问题来了,李治为什么那么怕老婆?这时候的武则天有什么可害怕的? 要知道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四十了,早已不年轻;虽然已经参与朝政,但是前朝的文臣武将没有一个是她的心腹,相反还都是不满她参与朝政,看她不顺眼的官员。 娘家的几个哥哥被她自己搞死了,侄子还在流放呢,外戚助力等于零。 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是上官仪的学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不满母亲干预朝政已久,其他三个儿子,两个没实权,一个才两岁,根本就指望不上。 综上,麟德元年的武则天最大的依靠,或者说权力的来源都是来自她的丈夫李治。 这样的武后有什么可怕的?李治一个实权皇帝为什么会怕她?还不是因为爱吗?史官们承认他爱她,有这么难吗?】 武周时期 身为上官仪孙女的上官婉儿白了脸,提起陛下果然还是绕不开祖父拟招废后这个结吗?武则天皱紧眉头, "胡说八 道,《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是谁写的?"怪不得陛下在后世人心中形象如此不佳,原来是史书造的谣。 唐太宗时期 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