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种田文的渣混混
去京城当官的姜家大郎突然回来了,一时之间人们议论纷纷,碍于他还是整个姜家最出息的人,倒是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说,等知道他要去学堂当夫子后就更没人敢说了。
姜父姜母刚开始也想不通,还跑来找女儿哭诉了一通,但姜春莲劝过后姜母又觉得儿子留在身边更好,不说孝顺他们,就说大孙子姜彦就该在父亲身边长大,她看着长大的孙子,不比那些阿猫阿狗生的好啊。
这话也就是事情已成定局后安慰自己的话,前途大好的儿子突然来干了秀才的活儿,姜母还是难受的,就是苏父苏母也一度可惜。
不过话说回来,姜信云到了这小小的乡下私塾教书,可算是成了大新闻,也有许多人将孩子送了过来。
姜信云倒没有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的说不是苏家庄和姜家村都不收,考察过别的地方送来的孩子的资质,合适的姜信云也会收下。倒不是说瞧不上不能读书的孩子,只是他觉得别的地方过来学堂都太远,折腾孩子也折腾大人,如果不是为了考科举,就近找个学堂就可以了。
苏毅在大舅哥手底下念书,苏泽适无比放心,他虽有意无意地教导苏毅,但更多的是教他做人的道理,科举那一套他并不熟练。
原本还计划让儿子大些了就送去县里上学的打算也完全改变,准备就在村里定居。
至于县里的铺子,苏泽适没准备靠着那个铺子了,上次来买方子的有人见确实买不了,联系他买蜜饯出去卖。
最终苏家定下的合作伙伴就是福记点心,他打听过了,那是王府世子的私产,跟他们合作比较安全,不管上面的人怎么打架,都牵扯不上他这么个小喽啰。
苏泽适跟家人商量后决定独家供货给福记点心,价格定下,他们卖多少和怎么卖都跟他们没关系,只是福记还要求了他家只能是供货商,不能对外出售。
苏泽适算了一笔账,他们自己能卖出去的数量肯定比不上全国都有店的福记卖的多,他们卖出去的价格肯定高,但给苏家的定价也不低,就是他们准备在店铺里卖的价格。
福记还说派人上门取货,
还免了他们运出去的功夫,怎么都是划算的。
周县令那两成他也没想收回来,对方只要不走就有用处,要是升官了用处就更大了。
结果福记胃口大,他们今年做的全包圆了还不够,苏泽适又跑了两个村收果子,赶紧赶慢地又做了一批。
他是个喜欢考虑以后的人,总是想着现在能多挣一点就是一点,苏毅和苏瑞长大了要钱,苏父苏母年纪大了要是生病也要钱,他还想着等以后孩子们大了带着父母和媳妇去看看大好河山,享受生活呢。
想着想着,原本还想去检查一下今年田里的鱼沟和鱼坑的,又回身进屋了。
小儿子快五个月了,从眼睛都睁不开的小婴儿变成了能学着坐起来的小婴儿了。
苏泽适不偏心,两个孩子他都很喜欢,并且时常告诉家里的人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不能拿两个孩子作比较,他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作为大人自然会对孩子的性格和习惯有一些偏向,他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
不论有多少事情没做,他每天都一定会抽出时间听大儿子跟他分享他的事情,并不觉得儿子幼稚,这只是成长必经的阶段,作为父亲要慢慢扶着他长大,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小儿子还小,陪他的时候也是在陪着妻子,他也不吝啬花时间,每天都抱着他走两圈,至少现在苏瑞被他抱着是会笑了。
从去年冬月开始,周围的村子基本都学了苏家在田里养鱼,好一点的会跟苏家打声招呼,更多的都是直接开始。
苏父担心别人学去了今年自家的鱼卖不出去,苏泽适倒是不担心,他还劝苏父说这个法子能让更多的农家人过得更好。
其实苏父苏母也是很善良的人,他们有些私心是人之常情,后来还主动教外村来询问的人怎么做,看着这样的父母,苏泽适觉得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
后半辈子也不求什么了,就等着儿子长大了再说。
再过了两年,苏家索性将肥料方子也献了出去,没想到还得了个“仁义之家”的称号,不是皇上赐的,居周县令说是爱国爱民的俞丞相说的。
苏泽适对这些没什么感觉,历经的世界太多,他对皇权的敬畏并没有那么浓重
,追求功名利禄的心也不重了,所求不过是“安心”二字。
他的表现太过平淡,惹得苏父苏母一度不满,那可是丞相啊,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样大的官呢。能得他一句夸赞,苏父将传家宝献出去的心疼似乎都消失了。
看到父母这样激动,已经三十多岁的苏泽适没忍住问了一句,“爹,娘,你们是不是希望我能够当个官给你们挣来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啊?”
苏母还高兴,听到这话忍不住拍了儿子一巴掌,“说什么呢,别人给了我们是高兴,你是我生的,我还不知道你,打小就不是读书的料,真让你去当大官得吃多少苦啊,我心疼都来不及。”
苏父表示赞同,“我们也不求别的了,你们再给我们生个孙子咱就死而无憾了,咱家从一穷二白到现在,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