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二节 退路
</p>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炮兵和步兵运送弹药而准备。但这并非全部,艾尔肯侯爵颇有远见的提前将大量物资运至神威要塞储备,更在占领锁龙关后建立了多个前线军火库,保持补给的稳定配发。
主力部队携带了可供五十万人和六万匹马食用四十天的粮秣。在这支庞大军队后面,沿途建立了十一个储备仓库。为了携带这些给养,艾尔肯在占领锁龙关后再次从国内征调了二十个工兵营,总计五万四千多辆各种用途的四轮马车及两轮马车,以及各种型号的弹药补给车。其中有一万三千辆运货马车装运着每天必须的食物供给。
这支规模庞大的后勤队伍使用了二十多万匹马,加上后期继续向国内征调的部分,目前光是马匹数量就超过三十万。这里所指的还仅只是运输用挽马,战马不包括在内。
战争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征调物资其实就从平民口袋里要粮。以金雀花王国西南部的科莫索比地区为例,一座人口不到两万的城市,就征发了多达八万五千份的日常口粮(主要是小麦和马铃薯,另有少量玉米),四千蒲式耳干草,七千多袋(标准装)燕麦,五千瓶不同品质的葡萄酒,两百辆大车及其它很多物品。
在拉瑟城,当地九千居民交出了七万份(以天数计算)面包,三百头肉牛,两千瓶葡萄酒,十万捆干草和三百多辆大马车。
之所以用这两座城市举例,是因为该地区较为富庶,是金雀花王国著名的产粮区。
还有比这更多的————在一个叫做索森赫尔的村庄,五百村民就承担了八千名金雀花战士多达五天的全部补给。
当然,不是国内所有地方都会达到这种程度的物资征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国王削弱当地贵族的一种手段。这里收的多了,其它地方自然就收的少。由此可以看出国王对某位贵族是否给予了“特殊优待”,藉此判断其好恶,也是重要的政治风向标。
撤退很简单。一道命令,甚至一句话就行。
按照正常做法,进军的同时必须建立不同等次的防线,以及阵地。然而从锁龙关一路北上,沿途根本没有建立稳定的后方防线。
艾尔肯侯爵脸上的肌肉扭曲到极点,他一秒钟也没有犹豫,收起望远镜,在副官与卫队的陪同下急匆匆走下楼梯,离开瞭望塔。
该死的教廷!
该死的索姆森!
如果不是教廷……不,应该是教皇那个圣主与某个肮脏婆娘媾合生下来,带着漂亮光环的神圣杂种,事情也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教廷使者从很早就开始对各国进行游说。那些巧舌如簧的混蛋举例论证,表明北方巨人最强大的金属守护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而且教廷开发成功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兵器,锁龙关城墙再不可能成为阻挡进攻步伐的天险。
为此,教廷向五大王国做出郑重承诺————此战必胜!如果失败,教廷会负责一切后果,并就各国在战争中的损失给予补偿。
艾尔肯侯爵是教徒,却远不如卡利斯公爵那么虔诚。教廷的面子当然要给,何况教廷还一反常态口口声声做出了“补偿承诺”。这种事情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也由此打动了艾尔肯与国王的心。
二十万人,这是侯爵当时与国王商定的出兵规模。包括艾尔肯在内,整个金雀花王朝知晓内情的贵族没人想过要打赢,顶多就是出兵做个样子,对教廷有所交代,也表示自己对伟大的圣主仍然保有信仰,绝不背叛。
金雀花王国有自己的专属情报来源。通过方方面面的信息来源,在出兵前半年,艾尔肯终于把出兵规模增加到七十万。
其实他自己也有些惴惴不安。然而这次出兵从一开始的目的就不单纯,无论科莫索比地区还是拉瑟城,都是艾尔肯侯爵敌对贵族的领地。削弱对手就意味着强化自身,他最初就是打着这个主意。
“六号”在锁龙关下的表现令人满意,也给予了艾尔肯侯爵胜利的信心。没花半点力气,轻轻松松就在锁龙关得到了大批物资,使他对战争未来充满了憧憬。
莫尼奥子爵也是同样的想法,但他至少比侯爵要谨慎些,尤其是占领空无一人的狂鬃城之后,他内心隐隐有些担忧,特意留下了一万名工兵,依托这座巨人城市为基础,就地构建防御。
一万名工兵不算少了。何况冬天即将结束,地面冰层正在逐渐解冻,开挖起来远不如之前那么困难。只要加紧速度,完全可以在规定时间建立起后续防线。
导致这个计划出现变动的还是后勤。不知道为什么,国内运输队一直没有跟上来。骑兵传送信息速度缓慢,艾尔肯侯爵直到现在也不知道神威要塞已被龙族陆战军团攻占。为了把储存在锁龙关的物资运往前线,确保先锋军团的进攻力度,艾尔肯先是从狂鬃城抽调了五千名工兵加入运输队。
两天后,他再次抽掉了第二批,同样还是五千人。
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不能说是有错,因为王国联军主力已经全面北面。尤其是弗拉马尔公爵率领的维京主力,他们一直往西面进攻,据说干掉了多达上万的巨人骑兵部队,而且找到了那个方向的一座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