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最佳娱乐时代 > 第621章 吹捧的通稿该怎么写

第621章 吹捧的通稿该怎么写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首映式刚刚结束,一位戴着眼睛的年轻记者参加过新闻发布会,立即钻进入住的酒店,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面,如同老僧入定一般,闭着眼一动不动,大脑开始全速运转,结合《十面霾伏》的情节以及首映式上的部分情况,幻想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大受欢迎的新片该受到怎样的待遇。

是不是事实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稿子要能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年轻记者这时睁开眼睛,拿起面前的钢笔,笔尖接连落在稿子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昨天,有幸在现场亲眼目睹了《十面霾伏》的首映式。”

因为稿子发回去,不计算时差的话,也要第二天才能见报,所以年轻记者特意调整好了时间。

“真的是三生有幸,因为不在首映现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一部武侠片竟然能在戛纳电影节上,在国际电影圈引发如此轰动!”

写到这里,年轻记者稍稍停笔,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写道:“掌声几乎将卢米埃尔大厅的顶棚掀翻,如果卢米埃尔先生能够看到这一幕,也会震撼吧?”

“观众,来自国内的观众,来自法国的观众,来自美国的观众,来自全世界的观众,全都在不停的鼓掌!”

“手,拍红了!拍疼了!拍的麻木了!依然不停!随着男一号的背影和男二号抱着倒在雪地上的女主角,悲痛欲绝的画面就此在银幕上的定格,随着片尾曲演唱者、国际著名歌唱家凯瑟琳-巴特尔那极具磁性和穿透力的歌声,随着字幕一行行的滚动,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掌声如暴风骤雨,似乎要掀翻卢米埃尔大厅的穹顶,渐渐又变成了有节奏的击掌,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像是要永远鼓下去。”

仿佛这一切都曾亲眼目睹一般,年轻记者写出的话语间,充满了真情实感,甚至能叫人感觉到卢米埃尔大厅首映现场那感人肺腑的画面。

“很多观众不自觉的落泪,被故事感染,为影片感动!”

写到这里,年轻记者想起来,还要适当的吹捧一番演员,戛纳远离东方,记者之间又与制片方有默契,想要写什么,还不是全凭手中这根笔?

年轻记者琢磨了几分钟,继续落笔。

“女主演的脸上淌满泪水,泪水映衬着她那东方式的迷人的微笑;两位男主角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一时间竟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张导演是见过大世面的,面对此情此景也不禁为之动容,带着他的三位演员频频的向观众鞠躬致谢,但观众还是不依不饶,把巴掌拍得更响……”

年轻记者这几年常驻国外,国外娱乐记者花团锦簇的吹捧看得太多了,难免学到了几分。

如今顺手拈来,更是恰到好处。

但年轻记者清楚,仅仅有观众是不够的,还要扯上一些重量级人物,尤其国际电影圈的大人物,那样才能突出影片和主创人员的不凡。

“这就是昨天发生在戛纳电影节《十面霾伏》全球首映式上的一幕,随后很多国际友人向剧组送上祝贺,好莱坞相对论娱乐集团主席、美国亿万富豪罗南-安德森紧握张导演的手,既为影片感动,又为自己错过《十面霾伏》的北美版权后悔不已……”

“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与张导演紧紧拥抱……东方影片在这里受到如此的欢迎,那份特殊的自豪感,在记者的心里涌动、弥漫、升腾……”

不知道是熬夜写稿有点累,还是自己把自己写感动了,年轻记者的眼睛,这一刻有点发红。

他去卫生间洗了把脸,回来后继续思考后面怎么写。

普通观众有了,大人物有了,对!还有国外媒体的看法!特别是同行们!

年轻记者瞬间灵感大发,笔记落在稿子上的“沙沙”声又响了起来。

记 “我现场采访了几位外国同行。一位来自《费加罗报》的法国记者说:《十面霾伏》比《英雄》还要好很多,无论是画面、打斗,还是在表现人物、人性方面,都是创新的。他称自己已经成了张导演的影迷。”

“而《德国电影周刊》的年轻女记者,认为《十面霾伏》是张导演拍得最好的电影:“如果参加竞赛单元,一定可以拿‘金棕榈’!”

反正吹牛不用交税,也没有提过两位记者的名字,年轻记者也不怕出漏子。

年轻记者越写越顺畅,幻想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首映放映结束之后的新闻发布会,几乎成了全球记者肯定这部影片的表彰会,张导演受到媒体记者热烈追捧。之后参加电影节组织的派对,更是接到了来自国际大型娱乐集团相对论娱乐的邀请,相对论娱乐的主席罗南-安德森邀请张导演一定要在戛纳电影节之后前往好莱坞,商谈双方间继续合作……”

这篇稿子写的特别顺利,年轻记者写完之后,仔细校对两遍,然后联系上制片方的新闻官,通过电子邮箱将稿子传给了对方。

双方间早已达成默契,发往国内的通稿必须经过制片方审看。

年轻记者的稿子不但顺利通过,还被制片方新闻官称赞不已,要求他立即发往国内,以便尽快见报。

忙活到接近午夜,年轻记者才结束一天工作,身体很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