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49章
知雅意,词问在座诸君,可是有何对策?
百官唯唯不对。
但就在杨国忠想要顺势提出圣驾幸蜀,暂避风头之时,曾经跟随过哥舒翰的高适站了出来。
天宝六年,在睢阳送别董大时高适曾挥墨泼毫,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
但可惜苦雨飘零半生,纵使已经是知天命之年,直到九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荣耀不再,高适这个名字在这天下间还是没有太大的动静。
然后就在这一刻,在这满殿的朝臣面前,高适这个并不起眼的监察御史站了出来。
陛下,民心犹未失,长安不可弃。当务之急,是立即动员起来,死守长安。
只要陛下振臂一呼挡住几日,那么各地的唐军反应过来,那么叛军自然会被击破。
如果此刻坐在这龙椅之上的是昔日的太宗文皇帝,那么甚至不需要高适提出,李世民自会有同叛军一战的勇气。
如果此刻坐在龙椅之上的是曾经的、二十几岁的三郎,那么做为太宗皇帝的血脉,李隆基亦不乏拼死一搏的血性。
但很可惜,三郎已经老了,更不是曾经的三郎。
于是高台龙椅之上,李隆基眉眼垂下,不发一言,不曾对此发表出任何的意见。
“兵已入关,事不及矣。”
一片沉默之中,杨国忠开口,先是否定了高适死守长安的建议,沮丧之意溢于言表,而后抽泣着表示,今日之祸,并非他一人之过。
如是种种者,总之中心思想就一点,死守长安是不可能死守长安的,只有跑去蜀地避避风头才能
维持生活的样子。
总之,只有皇帝的命才是命。至于长安百姓,who care?
什么,你想叫陛下死守长安?
big胆,说,你是不是不怀好意想要搞死陛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懂不?
还是说你高适其实是想要替兵败的哥舒翰复仇,所以要将圣人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
高适怒目圆瞪,以手指着杨国忠,想要说出些什么,但又不知道当如何去说。然后就在下一刻,李隆基开口了。
李隆基说,不必再争,朕自有主张。
然后李隆基的亲近宦官高力士上前,宣布退朝。
或许是说给身边的高力士听,或许是说给自己听,又或许,仅仅只是想要给自己接下来所要做的事情找上那么一个理由,一个借口。
于是在挥退身边人之后李隆基开口,对着随侍在身边的高力士道:
“朕知道那个叫高适的在想什么,朕曾经,亦同他一样认为天下事舍我其谁,只凭借着一腔孤勇便可。但哪有那么简单啊?”
"朕难道就不想死守长安抑或者出城迎敌吗?只是现在的长安城中有多少兵马?叛军又有多少兵马?朕怎么守,拿什么守?”
“退守蜀地纵然是无奈之举,但又何尝不是暂避锋芒再图东山再起?想昔日,汉高祖尚且有白登之围,太宗皇帝亦有渭水之盟。"
于是高力士眼角微微泛红,抹一把将要流出的泪水,而后扶着李隆基的手情真意切的安慰道:
“圣人无需多言,您的心思,您的苦衷,老奴知晓。”
“啊这,”看着这一幕的刘邦跳脚。
“朕白登之围怎么了,朕有叫人打到城下吗?朕有叫人打到城下还准备弃城而逃吗?”
刘邦只觉得一阵晦气,感觉受到了浓浓的侮辱。
再一看同样被diss到的太宗皇帝,很好,李世民面上的笑容已经不是可以用扭曲二字来形容。叫人毫不怀疑,如果李隆基这个不肖子孙真的在眼前的话那么这位祖宗绝对会叫其见识一下什么叫能打,很能打,非常能打。
“渭水之盟?”
李世民迎着刘邦的目光冷笑,咬牙切齿的开口。
“有
本事倒是学朕六骑出城质问叛军啊?”
太原公子,修养自然是到位且受过专业训练的。相较手握祖传车裂、夷三族、俱五刑等技能的始皇帝以及市井出身的刘邦,还有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刘彻,就某些方面来说,李世民可以算得上是这之中最为温和的帝王。
但———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