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44章
在杨广的老爹杨坚在位之时,在一系列军事与外交的组合拳之下,突厥对大隋不可谓是不恭敬。娶杨隋皇室宗室之女义成公主为妻,给杨坚上尊号,表示世世代代愿意为大隋牧羊养马。
后来等到杨广即位的前期,为了宣扬国威以及满足那好大喜功的心思,杨广曾多次亲临草原,进行巡视。
当时的东突厥启民可汗在大隋强大的肌肉震慑之下,鞍前马后迎来送往,甚至是自称为奴,殷勤备至,极大地满足了杨广的面子。
此外,启民可汗还主动上书,表示愿意一改衣冠如华夏。
不图别的,图的就是和大哥步调一致。
表示出彻底的臣服。
但在杨广疯狂造作三征高句丽之后,此时的大隋已经不是昔日之大隋,此时的突厥更不再是昔日之突厥。
八月乙丑,巡北塞。戊辰,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
大业十一年的八月,在避暑完毕之后,杨广决定出塞巡查。而已经从过世的老爹启民可汗手中接过位子的始毕可汗在知道消息之后,决定抓住机会,叫杨广有来无回。
好在和亲草原的义成公主得知之后,第一时间派人示警,方才叫杨广有机会赶赴雁门关。
然后杨广就被突厥大军围困在了雁门关。
当是时,城中仅有十来万的军民,而粮草也仅仅之够支撑二十天,而在杨广登上城楼查看敌情之时,突厥人放出的箭雨甚至落到了杨广的身边。
这个正当壮年,一生之中似乎经历了不少战争,甚至三次带着百万大军同高句丽死磕的贵族子弟终于破防。认为自己将要命丧于突厥人之手,绝望之下同儿子抱头痛哭。
于是在这样的画面与场景之外,却是有人嗤笑,有人流露出深深的讥嘲。
于是李珂摇头,指着那连眼睛似乎都要哭肿的杨广开口道:
“你们且看,这珠玉锦绣堆砌起来的昏君终究是昏君,空有干古一帝的理想以及那看似宏伟的蓝图,却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没有宽广博大的胸怀,没有辨别是非与黑白的能力,甚至是不能够做到一言九鼎,遵守诺言。”
随着李珂话音落下,周遭的画面与场景仍旧还在继续。
危急时刻,苏威、萧瑀、虞世基等大臣审时度势,向杨广
提出建议。
一则,亲自巡抚城中士卒,激励鼓舞士气,厚为勋格,定下重赏。
二则,派人向义成公主求救,请其代为转圆。
三则,昭告天下,国朝对外的主要目标和矛盾发生变化,不再是东征高句丽,而是各地征兵勤王,征讨突厥之患。
深知小命悬于一线并且没有留学打算的杨广——听从,亲□□问城中将士,并且下达诏令。
“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
只要是守城有功的,不管有官没官,朕定然都重重有赏!
升职加薪,不在话下。
同时,杨广还推心置腹,做出保证道:
“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
大家尽管放心,朕今天把话放在这,每一笔赏赐都保证会落到实处。要是有人敢从中贪墨你们的功劳,那就是和我杨广过不去!
一举打消众人心中疑虑。
你们看这个饼,又大又圆。
皇帝陛下都亲自开口,做出承诺,这么说了,反正伸头一刀缩头一刀,大家敢不效死,说不定还可以博出一场富贵?
总不能皇帝陛下还说话不算话吧?
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
原本处在风雨飘扬的大隋帝国在这一刻似乎同样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知道皇帝被围困雁门关并且征兵的诏书之后,各地军民踊跃报名,守令竞来赴难。
各地的郡守和县令都争相带领着兵马前来勤王。
彼时年仅十七岁的少年李世民便在此之列,跟随着云定兴北上,为救援杨广而出谋划策,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这是一场刻录在正史之上的有关杨广与李世民之间的唯————次真正的交集,此后天胡开局的杨广有如江河日下,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同样出生富贵的太原公子旭日高升。
在被围困于雁门关三十三天之后,因着诸多种种原因,突厥退兵,杨广熬过此生最大的危机,转危为安,但同样拉开了偌大帝国崩塌的最后序幕。
【战士尽力,不加赏赐;百姓无辜,咸受屠戮】
伴随着
天音落下,是雁门关之围得解,十月,杨广回到东都洛阳。
但,陛下你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在怎样兑现此前有关雁门关之围时,杨广陛下金口玉言所许下的赏赐和承诺这样的问题上,大臣之间发生了分歧和争执。
大臣苏威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对于奖赏的规格应当适当削减。至于原因与理由,又或者说,是否得到了某位皇帝陛下暗中的示意,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反正你只要知道,苏大人提出了这么个不成熟的想法。
然后这个不成熟的想法得到了大臣樊子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