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6章
如果从传统的军事角度来看待盖州的位置,这里既是交通枢纽,又是要隘关卡,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辽东半岛南端的金州地峡。
但问题在于满清很早就丢失了制海权,所以进出辽东半岛的物资只能通过陆路运输,而盖州就成为了必经之路。海汉也正是抓住了满清的这个弱点,以两栖登陆战的方式直接对盖州卫城发动攻势,通过占领这个重要节点来逼迫盖州以南的清军主动撤离辽东半岛。
尽管满清在丢失盖州之后也曾尝试过反扑,甚至留下了小股部队在辽东半岛继续打游击,但这些手段都未起到清廷所期望的效果。
攻占盖州卫城的海汉军没有冒进,很快就转攻为守,进入到堡垒防御模式,这使得从其他地方赶来反扑的清军只能止步于城外。在金州地峡十余年的交战经验,让清军根本不敢轻易再对守卫坚固工事的海汉阵地发动攻势了。
而盖州卫城西边临海的特殊地理环境,让海汉军可以通过海运,源源不断从外界获得物资和人员的补充,清军即便采取长期围城的战略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根本无法实现围点打援的目的。
至于留在半岛南部打游击的小股部队,其处境也非常艰难。由于海汉军持续多年的袭扰战,半岛南部只保留了一些驻军营地,几乎没有什么村镇了,这就导致清军小股部队难以持续获得稳定的补给。
而海汉军的物资运输几乎都从海上走,清军想要对补给线实施袭扰战的打算也基本落了空。被海汉军以运粮队为饵,设计伏击了几次之后,清军这些游击部队也死伤惨重,又无法及时从后方获得援助,剩下的人不得不放弃继续作战,自行撤回了北方。
当然了,此时听陈一鑫说来似乎很轻松,但整个战斗过程却并非如此。清军对盖州卫城展开的反扑持续了好几个月,虽然中间只有两次大的战役,但其实大小战斗共计有二十余次,海汉军在守城期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伤亡。
众人听得心神澎湃,陈一鑫所谈及的这些作战过程,虽然当时国内的报纸上也有相关报道,但可能就只是寥寥数语而已,哪能有他讲得这么详细。
白乐童道:“我尤记得,那时候报上宣传‘盖州大捷’,三亚一片欢腾,学校还特地放假一天,让我们能去参加胜利广场的庆祝活动。只是那时候年纪太小,根本不知道盖州是什么地方。”
宁子敬也应道:“家父在庆祝活动那晚带我去胜利港看烟花,我问他盖州在哪里,他说在三亚以北好几千里的地方,乘船要走一个多月。我那时候想,国家可真大,我大概一辈子都去不到那么远的地方……没想到今时今日,我居然就真来了盖州!”
但真实的盖州卫城看起来也只是普通县城的规模而已,算不上什么大城。城廓基本得以保留,只是当年被海汉军爆破的南边瓮城已经被彻底拆除,唯有城头上的残破垛口和弹坑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激烈战斗。
绕城而过的大清河河岸边停靠着不少渔船,据随行的刘尚介绍,这也是目前盖州最主要的产业之一。
海汉占领这里的时候,城中几乎没有多少汉人了,目前居住在这里的民众基本上都是战后从南方迁来,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生。
“盖州卫城地处海陆交通要道,为何看着不怎么发达?满清不善经营也就罢了,难道我们也拿这地方没什么办法?”宁子敬下船之后看到本地景象,不禁提出了疑问。
刘尚解释道:“宁公子有所不知,如今大宗货物运输都是走海上,不像明清统治时期需途经盖州卫,所以往来客流不多。加上辽东这边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很多人更愿意去收入较高的大城或者矿区定居,盖州这边又没什么特别的产业,所以也谈不上发达了。”
宁子敬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他的这个说法。
纵观北方大区治下区域,凡是比较繁荣的地方,大多都有优势产业,如福山铜矿、招远金矿、龙口煤矿等等,又或是有先天良港,如芝罘港、大连港、青岛港等地。这类地方就业机会多,更易吸引民众定居。
但盖州没有高产出的特色产业,位置滨海却无良港,如今更是失去了陆上交道枢纽的作用,发展状况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好在这盖州卫城周边地区水利条件不错,适合屯田种粮,在这里定居的移民都能按户头分上三十亩良田,就靠务农也能养活一大家子。
只是辽东这边缺乏农技人员,所以盖州暂时也没推广种植经济作物,民众种粮温饱有余,但想致富却还差了一些。
众人进入城内,发现城中的房屋倒有大部分最近几年新盖的。陈平辽解释说这是攻打卫城期间,守军在城破之后放火焚城掩护撤退,烧了不少房子。直到后来迁入移民,才逐步清理了城中废墟,另行修建新房。
与其他经历过大战的地方一样,城中也建有一处英烈祠,用以祭奠“盖州大捷”中在这里战死的海汉军人。众人入城之后,便先到英烈祠上香。
“盖州一战,我军阵亡二百八十三人,其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