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6章
陈一鑫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只想笑,崇祯这法子看似聪明,但恐怕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他这是生怕大明倒得不够快啊! 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末期的明廷为了筹集军费,除了向民间加派赋税征募三饷之外,当然也曾把主意打到达官显贵头上,希望这些富庶阶级能出一点血来补充军费,打赢大明的存亡之战。 只可惜崇祯的苦心根本没起到作用,所有人都跟他叫穷喊苦,说破天也是一句没钱,仿佛国家前途命运与他们完全无关。 李自成攻打京城的时候,崇祯本想从山海关等地调兵勤王,但怎奈明廷严重缺乏军费,导致外地部队根本没法从驻地开拔。 于是大明在还有几十万可战之军的情况下,竟然被农民军攻破了京城,最后连一国之君都没能逃掉。 京城被攻破后,崇祯无奈自尽,然而李自成却从城里搜刮了价值数千万两白银的财富,而这其中仅有少部分是来自皇宫,倒是皇亲国戚、朝廷重臣家中的钱财占了大头。 这些钱财如果用来充当军费,不敢说马上就能解决大明面临的内忧外患,但最起码能及时调动援军进京,绝不至于被农民军夺了京城,把皇帝逼上绝路。 而如今这个时空里的大明,似乎也陷入到了类似的处境中,不得不尝试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筹集军费。 所不同的是大明的主要对手不再是出身草莽的农民军,也不是来自关外的女真蛮族,而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实力更为强大的海汉军。 大明要跟海汉继续进行军事对抗,那所需的军费数目,只会比对阵农民军和蛮族武装更多,更何况如今还得在备战的同时,向海汉偿付战争赔款。 以崇祯的能力,有可能从这些社会上层人士身上榨出油水来吗?陈一鑫认为希望很渺茫,搞不好还没等海汉下次动手,明廷内部就会先出乱子。 至于崇祯的第二条新政提高军备水平,实现起来的难度大概也不会比筹集军费容易。 制造结构简单的燧发枪和前膛炮,对大明来说已无太大技术障碍,但问题在于大明军工仍然依赖手工业的装备制造能力,产能提不上去,成本也居高不下,没法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列装部队。 而且大明水陆两军的实力严重不平衡,水师部队几乎已经损失殆尽,这导致大明不仅失去了对沿海地区的控制权,而且在大江大河流域的作战能力也大幅下滑,甚至连利用内河航道快速投送兵力都很难做到了。 而这些地区,正是海汉军活动最为频繁,在历次交战中都成为主要战场的区域。 想克制海汉军,大明就必须得重新建设一支像样的水面武装力量才行。 但大明的军费本就捉襟见肘,要拨款给水师大量建造战船,那就只能削减陆军部队的预算。可陆军若没能得到有效加强,大明恐怕更是没法守住现有的疆域。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上——钱,没钱就没法提升军备水平,没钱一切都只是空谈。 而这些特地来天津拜访陈一鑫的人士,同样也不看好崇祯新政的前景。 他们的理由更为实际,大明这三十年来跟海汉军大仗小仗也打了不少,但几乎没有拿到过像样的胜绩。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要向有钱人征募军费,谁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钱拿去打水漂呢? 即便大明亡了,那亡的也只是朱家的天下,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大明陪葬。再说换了海汉来治天下也没什么不好,那苏杭淮扬这些富庶之地给海汉占去之后,如今不也还是繁华之极吗? 德王府的落魄王族,扬州的盐商子弟,如今都在海汉国当官了,那早些跳到海汉这条船上,延续荣华富贵当然也指日可待。 陈一鑫弄清了这些人的想法后,都是加以勉励,要求他们先回到京城,继续保持暗中联络,向海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而作为回报,陈一鑫会将他们的情况上报给执委会,等天下形势安定之后,他们也会作为有功之臣,得到海汉执委会授予的嘉奖。 至于这些人提出想安排子侄后辈到海汉做官的要求,陈一鑫也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可以去山东或辽东参加今年海汉官方举办的科举考试,只要是有才学的年轻人,自己一定会择优录取,安排到衙门里做事。 在随后的地盘交接过程中,果然如陈一鑫所预计的那样,地方上出现了一些乱象。 按双方协议,大明河间府以京杭运河河道为界,以东划归海汉所有。这样的分法,基本上就是将河间府居中一分为二,而生活在运河以东各个州县的人口大约有十来万,大明并不想让这些人口被海汉白白占去,就试图在交接之前将百姓全部迁走。 但这些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地区,家中的田产地产岂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