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E,看看就好。本子嘛。 现在对元朝的史学研究实在是少,但实际上,明初与其放在明清这个大范围研究,不如关注元明,元朝对朱元璋的各项政策影响极大。】 老朱: "?" 啥玩意? 老朱甚至懒得去分析日本为什么这么想,不就是那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严重,如今少不得有那反攻倒算,撇清干系的想法。 【好啦,我们现在把目光落到洪武年间。 朱元璋对于人才的选拔,经历了从洪武四年的开科取士,到不信任科举转变为察举制,再到洪武15年重新决定科举、并在洪武17年制定了详细的三年一取士流程。 这个过程,是反复的、亦是痛苦摸索的。 最终,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明朝极大完善,即使有着落后的户籍制度之分,何炳棣先生认为,明朝的科举带来的阶层流动,也比后来的清朝高。 现如今一提起明清科举,往往都诟病其八股文的死板,认为它禁锢了儒士之思想,导致了闭关锁国 。 而明史是这么介绍八股的: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朱元璋: "???" 他懵了。 闭关锁国、禁锢思想这么大一口锅,怎么就从天而降到了他身上?现在有全都要求八股吗? 老朱当场,双目锐利,看向现场仅有的两个文化人:“咋滴,排比对偶,还能禁锢了你们的思想?限制了你们的文华?" 郁新: "……" 金幼孜:"……" 我们该怎么回答呢?怎么回答不是个死? "爹。"朱棣说, "你不应该怎么问。您看我怎么问。"他示范道: "幼孜啊,你喜欢欧阳修吗?"金幼孜: "啊……喜欢呀。" 朱棣越发亲切: “他写的文章是不是很好啊。韩愈的文章是不是也很好啊。”金幼孜:"啊……当然呀。" 朱棣: "你是不是时常揣摩他们的文章,想要从他们的文章中汲取一些东西啊?" 金幼孜也如行云流水般回答: “那是自然呀。” 朱棣点头,扭头对朱元璋说: "好的,他不喜欢八股文,他喜欢那些美好散文。" 金幼孜: "?!?!" 燕王,你要我的命乎? 【八股文究竟何时出现,是一个争论,由于明初黄子澄的答卷呈现出排偶,它被认为是八股的雏形。不过它其实并没有遵照常见的八股格式。 朱元璋在洪武24年下达的公文写作规范是: “凡作四书、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 "遇当写题处,亦止曰云云,不必重述。这和八股破题相去甚远。 明末的顾炎武认为,八股是在成化朝走向完善。 不管何时,八股,其实更像是一种公文写作格式、一种规范,方便考官去评卷。真正束缚思想的还是四书五经这种考试范围的框定。 Up也是这么认为的,就像写高考议论文,老师会对 你说,总分总结构;考申论,培训班的老师会对你讲什么是好的范文模板。写论文、写公文,你也得按照特定格式去表述。 而且八股文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在。 1、明朝都是主观题,缺乏固定答案的客观题,改卷老师要在有限时间里看完大部分卷子,工作量很大。 乡试人数较多的省份,阅卷官有时明天要看380余道主观题。 不仅如此,还需要写简单的评语,少则两字,多则上百。所以他们每天要工作差不多20小时,连续阅卷15-22天。 2、明朝出卷时间很短,一开始是提前一天进入贡院,锁在里面出题,防止试卷泄露。 (后来变成了提前3天),这些题目出完以后又要在有限时间里变成考卷,分给考生。 明朝缺乏强大的印刷设备,他们没有办法在一两天、不泄露试卷题目的情况下印出有大量文字描述的“客观题”。 以上两点,都使得明朝统治阶级,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其考试效率。】老朱听下来后,明白了。 "所以,强大的印刷设备。" 【但是我们高考,考语文、考数学、考英语,考理综——物理、化学、生物,考文综——历史、地理、政治。 你考什么,你就得学什么。你学什么,你就多少知道点什么。 语文帮你培养阅读文字、理解文字的能力;数学交给你逻辑思维能力;英语与国际化接轨;理综、文综帮你建立世界观、价值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