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经世故终于不世故
前几天兰英终于来了趟江州。 她先去沪海上了志玲姐姐的访谈节目,算是给票房画上个圆满的句号。 六周时间,三亿国内票房。 虽然比不上《初恋》在前年七亿票房的巅峰。 但这绝对是个让全行业震动的数字。 因为这是文艺片啊。 初恋是实打实的商业偶像片,所有圈内人士都明白,撩拨的就是每个人心底那点恋爱的心情。 靠的就是冠西哥和易菲的颜值点燃这种心情。 前些日子,有篇影评就说101求婚就走了个反套路,才有八千万的票房。 要知道八千万在08年,差不多能抵得上十年后七八亿票房的威力。 因为这年头没这么多影院。 所以101求婚在赵德柱看来差点意思,但其实已经算是很成功的商业偶像剧。 才投入多少啊,从赵德柱拍脑袋要给志玲姐姐拍电影开始,到杀青,基本上就是借着《兰姐》剧组现成的全套,连陶正他老婆、加上杜明莎、话剧院一众老戏骨的龙套都在两边跑。 起码也有志玲姐姐银幕首演主角的亮点,再用黄柏那歪瓜裂枣的屌丝形象反衬下。 才有这么好的效果。 但在业内人士是不屑一顾的。 没内涵,没深度。 可《兰姐》就不同了。 全场几乎就是陶正和兰英演对手戏,很多场面更是兰英自己一个人撑起所有剧情。 放弃所有煽情手段,极为克制又非常生活化的纪实片态度。 陶正影片中特有的那种生活冷幽默,自嘲,又淡化了主题的沉重,让人轻松却感动。 几乎所有观众看过以后,起码不会说不好。 也许会忽略陶正的功力,但是对兰英绝对是赞不绝口。 可能恰恰就是那种对美人迟暮以后,却展现出深刻演技的华丽变身太惊艳。 这个世上美丽女演员老去的话题很多了。 但基本都在镜头前,或者老去就消失。 兰英却之前留下全都是美丽倩影,然后被围堵消失几年,忽然再出现已经是衰老的样子。 这种生命的蜕变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更重要的是,还有两个因素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是从《初恋》上映两年过去了,这恰恰是当初推动一批地产商下定决心搞商业地产的里程碑。 初恋当时排片都疯了,从早上9点就一刻不停的连轴转,一直放到晚上还加午夜场,让全国仅有的那所有影院都几乎24小时不歇气的满场接待观众。 才拼凑出那样惊人的业绩。 从这里已经让地产商看到国内消费者的娱乐消费力。 他们可不是眼界狭窄的加工厂小老板,立刻堆砌资源抢夺市场。 这两年一大批商业地产竣工,地产院线悄无声息的搭建成形。 101就吃到了这块红利。 兰姐自然也搭上这部顺风车。 第二点还是WB的宣传。 两年前WB自己都才上市不久,还以台式终端为主。 恰恰也是这两年的新一代智能手机普及,国内出货量叠加超过四百万! 极大推动了WB的舆论影响力。 起码在大城市白领男女里面已经形成了时髦潮流。 关于《兰姐》的影评、观后感在WB上面稍微转发都能引来很多点评热度。 “于万千人海中偶然相聚,那点微光暖意足矣” “子欲养而亲不在,回家看看吧” “我们终将老去,但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你曾来过” …… 后来有人评价,是《兰姐》提供了这样一片土壤,情感的土壤,让很多人发自内心的写下些文字,而不是为了参加高考或者升职加薪。 却在网络上得到一大片追捧,由此打开了好些人骨子里的创作欲望。 这本来就是博客的意义,只是这次的电影成了催化剂。 所以《兰姐》在WB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讨论亲情、人性的各种话题。 自然也就带红了《兰姐》的观影,没看过有什么资格谈论呢,三刷四刷更是成了有些人口中攀比的资历。 好像多看得几遍这电影,就显着自己多有品位似的。 所以兰英上宁志玲的节目,还是沪海台,据说收视率爆掉同期所有综艺类节目。 所有观众都想看看银幕背后的兰姐到底是什么样子啊。 结果让所有人吃惊不已,十年前的春十三娘,五年前八卦杂志常见的中年师奶,电影里衰老得有老人斑的阿婆,居然都不是兰英现在的模样。 比以前在HK街头曝光的中年师奶瘦了很多,简单清爽的齐耳短发,穿着更干练朴素,也背着双肩包就来做客。 素颜下当年的美艳已经依稀难辨,甚至因为清瘦,面部皮肤还有些松弛。 可一双眼眸亮得出奇! 哪怕是在摄像机镜头下,随眼一看都能吸引住人的神韵气质。 的确,再也回不去艳绝天下的容貌,可也没了前两年那种警惕防范的戾气,她没有变成从容淡定的那种高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