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之路(扬名)
疯狂。”
连素来歧视黄种人的某美国电视台,也要勉强说一句,“实在难以想象,在那个贫瘠落后的国家,能孕育诞生出这么才华横溢的灵魂来。不过我们相信,只有世界音乐艺术中心才是最适合这位天才闪耀的舞台。”
大使馆迅速收集了从国际音乐界到社会大众等等各方面舆论的报道评价,并转达回了国内。
连外国人都如此赞誉吹捧,国内就更加不能落后了,官方也希望借此来鼓舞一下国民的自信心。
于是一时间全国报纸电视台上都在报道着有关钟秀为国争光的事迹,节目专门播放她比赛的视频录像,还有国外的报道评价文章翻译,也有首都电视台跨国采访等等。
钟秀的家人生活条件更是再次来了个三级跳,全家的户口都迁到了市里。这还得归于钟大山有些故土情结,市里领导也不愿轻易放过这份体面政绩,否则就是落户省会城市也只是一句话的事。
此外钟家人的住房工作,小孩学习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排,简直就跟做梦一样。
钟大山和钟母翻来覆去地看着国家报纸上刊登的钟秀夺冠大放光彩照片,还有飘洋过海送来的明信片和亲笔信件,心里又是想念女儿,又是为女儿高兴骄傲。
钟秀的哥哥嫂嫂也被分配到了机关单位工作,另外知道两人文化程度不高,可能难以承担工作,于是还额外安排了夜校就读的机会,让他们准备考大学或中专。
大嫂吕娟虽觉得要带孩子,要上班,晚上还要上课有些辛苦,但也知道别人想要这机会都求不来呢,他们还是沾了小妹钟秀的光,才有这福气。
哪怕见了书本就头疼的钟粱,想到小妹在国外的成就荣耀,自己要是连个学历都拿不出手,以后还不丢小妹的脸。
――――
见证了阿洛在国外所受到的广大关注和诸多赞誉,华国大使馆也越发看重她,不仅体贴传达了她家人在国内的生活状况,还帮忙送信和礼物。
其实这些驻外大使馆领事馆的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不过他们还是表示了特地拨专款,以资助钟秀在国外的音乐学习。
阿洛礼貌地婉拒了,她现在倒还不是很缺钱,光是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奖金就丰厚的难以想象,还有柯蒂斯音乐学院的丰富资源向她开放。
她还拜托了华国大使馆一件事,将她的奖金寄回国内,一部分给家人,更多的另一部分捐给从小长大的村子,修路修筑河堤。
这一点小要求,华国大使馆没有理由拒绝,而且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年纪轻轻的音乐天才是个重情念旧的好孩子,在有了不错的成就后就想着回馈家乡,照顾家人。
此事也写在大使馆向国内递交的报告上,令官方许多大佬对阿洛也有了不错的感观。
经过大使馆这条关系运作,至少修筑河堤这事可以落实下来。
这事也是原主的执念之一,阿洛自然会帮她完成。依照原主的记忆,还有阿洛也观察过,村里的河堤就是年久失修,加上没有任何经验防备才会酿成悲剧。
离未来会发生的那场天灾还有数年的时间,阿洛努力一下还是可以避免灾祸的。
比赛结束后不久,阿洛就从原来的音乐学院退学,转入柯蒂斯学院。
这其中的手续几乎都是华国大使馆一手包办的,柯蒂斯音乐学院也急不可待地想要将这位天才收入囊中,连入学考试都不需要,直接安排好了专属的琴房宿舍等一应条件。
原来的音乐学院虽有些惋惜,但这在音乐界实属常见,等以后阿洛成为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作为她曾经的母校,也会受到惠及。
他们学校建立以来也没有出过几个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光是这段时间受到的报道关注以及外界赞誉,就足够学院高层笑得合不拢嘴了。
沈清煦也许是所有人中心情最复杂的一个了。
他亲眼见证了钟秀的每场比赛以及最后的夺冠,尤其是连灵魂都被震撼征服的神之演奏。
从一开始,他所在的华国留学生圈子里,对钟秀的印象总是不太好的,觉得她格格不入,又冷淡高傲,明明什么都没有,却总能对他们做出漠然无视的拒绝态度。
现在想想,不免觉得可笑,天才的冷淡高傲,是可以被无限容忍的。
而他们却想着将她拉下来,进入所谓的社交人脉圈子,如果沈清煦有着她那样的才华天赋,恐怕也会觉得与他们多说一句话也是在浪费时间吧。他们又有什么资格评价早已远远超越他们的人。
钟秀与他们之间有的仅仅只是短暂的交集而已。
沈清煦想过去祝贺钟秀,并再次为他过去的态度而道歉,结果连人也没见到,一开始是因为各方采访恭贺,他根本凑不上去,后面则是人已经转学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了。
那几乎是所有音乐人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沈清煦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却未必是她未来的终点。
更让沈清煦惊讶意外的是,之前与钟秀有过冲突,尽管是单方面的那几个留学生都被通知提前结束了公派留学之旅,让他们返回国内。
这事的确与钟秀有关,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在为她办理转学手续,并考察准备上交报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