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斗法失败
不对啊!前文不是说,制钱局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存款利率吗?怎么会一时之间吸纳不到存款,甚至还发生了挤兑风潮? 很简单,就是因为四大家族拿出一部分股票变现,并且,大量发行债券所致,制钱局为了募集资金,也跟着发行债券,更是一记彻头彻尾的昏招! 存款利率就是再高,也比不上债券的获益率;四大家族的股票,更是硬通货,堪比黄金! 因此,这些东西一上市,那些投资人眼睛都冒绿光了,自然趋之若鹜,疯狂抢购,就连那些平日里并不涉及金融投资行业的普通百姓,也都发现了利益,而跟风逐流,一哄而上! 但是,购买这些东西,需要钱啊,谁的手头有那么多活钱?必然要去制钱局取钱,哪怕当初存的是定期,宁愿牺牲利息,也得赶紧取出来,因为购买股票和债券可能获得的利润,要比定期利息高得多! 一时间,这些股票和债券,被炒得炙热,价格一路攀升,可谓一票难求!不仅四大家族从中狠狠赚了一笔,迅速获得了流动资金,渡过了难关,更是造成了一场挤兑风波! 因为荀彧所颁布的经济政策,属于国家政策,怎么能朝令夕改?那不是等于自己打了自己的脸,折损了本届内阁政府的权威吗?所以,他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在制钱局已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继续给那些小商小户发放贷款! 问题是,钱从哪来?没办法,制钱局也发行了债券,而且,收益率定得非常之高!为什么要这样呢?很简单,不高于四大家族发行的债券收益率,制钱局的债券也卖不出去啊! 当然了,为了规避风险,制钱局发行的债券,是期限越长,收益越高,免得届时集中到期,没钱兑付!可是荀彧他们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如此投资风潮兴起之时,你这么做,不是无异于雪上加霜吗? 本来大家现在就都热情高涨,纷纷取钱投资,你还发行债券?而且,收益率还那么高?岂不是等于鼓励大家继续取走更多的钱,把存款转为投资吗?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是一笔左手出,右手进的生意,按理来说,没问题啊?购买制钱局的债券,取走的钱,不又回来了吗?顶多算是白忙活一场而已,怎么会造成挤兑风波? 很简单,不是每个取走钱的人,都来购买制钱局的债券,还有许多投资渠道呢,就比如四大家族后来抛售的大量期货! 期货,期货,就是期待当中的货物,还没生产出来呢,四大家族便提前收到了货款,支持了生产的延续!由于他们所生产的货品,销路都很好,投资人不怕会砸在自己手里,更是垂涎三尺,蠢蠢欲动,获益岂能是债券可比? 就这么着,荀彧与四大家族斗法,彻底落了下风,最后,还引发了挤兑风潮! 众所周知,无论官办银行,还是私人钱庄,靠的就是吸纳存款,再对外放贷而存活,因而他们最怕的就是所有储户同一时间来取钱,是为挤兑! 官办银行,因为有国家作为后盾,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不会轻易破产,却也怕挤兑,若是资金链断裂,不能兑付存款,折损的可是国家的颜面,政府的信誉,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国家金融体系崩溃,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怎么办?难道要增发货币,拯救危机?那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最后损伤的,还是普通百姓的利益! 由于经济发展或合理经济现象造成的通货膨胀,是可以接受的,但出了问题,惹了麻烦,却让普通百姓买单,刘纬要是知道了,回来非扒了荀彧的皮不可! 无奈之下,荀彧也只能豁出老脸,自掌耳光了,在他的经济新政推行还不到半年以后,便宣告废止,无疾而终,并且,为了缓和与四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又开始一切照旧,恢复如初,甚至于最后的烂摊子,也得借助于四大家族的帮助,才能收场! 别的暂且不论,就说那些发放出去的低息免押贷款吧,不出意外,大部分成了坏账!许多小商小户,为了把握商机,都想尽量多地贷款牟利,结果,远远超出了其偿还能力,等贷款到期时,根本还不起,纷纷破产了! 注意!免押贷款可不等于钱不用还,最终,大理寺一判,这些破产商人,就得用自己剩下的产业抵账!问题是,钱都没了,也只能是一些固定资产,难以迅速变现,制钱局的钱收不回来,仍然摆脱不了危机呀! 于是,荀彧也只能腆着一张老脸,请四大家族出手帮忙,让他们接手这些产业,以换得变现,价格嘛,一定很低,结果就是,被四大家族从中谋取了不少的利益,摇身一变,就成了他们旗下的公司和产业了! 我们还拿张三举例,他原本是做棉布生意的,也是刘庞氏家族在市场上最大的竞争者之一,却在这场风潮当中,因资不抵债破了产,名下所有棉布商行和作坊,全都被没收拍卖,最后落入了刘庞氏家族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