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甩掉包袱
前文我们说过,刘纬收留曹植和徐晃的举动,掀起了一场叛逃浪潮,致使不少曹魏之臣和仁人志士,离开魏国,转投刘纬,使他狠狠地挖了一把司马懿的墙角! 但是,这帮人来投刘纬的动机,却各不相同!有的,是真心看不到希望,决定改换门庭,为汉王效力;有的,是遭到司马懿的排挤和打压,混不下去了,才来刘纬这里避难;更有甚者,纯属投机之徒,见魏国一天不如一天,汉国却日渐强盛,选择跳槽只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 在当时,刘纬可不管那些,只要来投,全部接纳,并给予非常好的待遇,为的就是挖司马懿墙角,借机笼络人心!其效果,也确实非常理想,竟搞得司马懿一夜之间,人才匮乏,许多岗位空缺,无人可用! 但是,时间久了,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这些曹魏降臣,心怀鬼胎者居多,三心二意者也不少,人浮于事混日子的更是多如牛毛,骤然在汉地为官,他们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周围的环境也与他们格格不入,结果,闹出了许多乱子! 就比如原任丘县令张机(张既的弟弟),弃魏投汉以后,刘纬委以重任,令他担任了陇西郡丞一职,可谓破格拣拔! 然而,这个张机虽然也参加了干训班的学习,却并未真心领悟刘纬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纲领,一开始表现还不错,但没过多久,便旧病复发,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大搞贪污受贿,被监察御史告到了督察院和大理寺,甚至惊动了刘纬,最终免职问罪,斩首示众! 刘纬对贪污腐败的违法行为,一贯是零容忍的态度,处置起来,当然毫不手软,但张机之死,却把许多曹魏降臣吓着了,他们也是至此才明白,原来在干训班里学到的内容,绝不是花架子,汉王确实玩真的! 一时间,有的曹魏降臣害怕了,纷纷递交辞呈,干脆不做这个官了,他们也怕某一天,自己行差踏错一步,就掉了脑袋!可是,刘纬却不能同意他们辞官,因为这将影响到自己的人才战略! 你说你招贤纳士,不计前嫌,可人家投奔了你,还没做几天官,又辞了,说明什么?说明你没有诚意!尤其是那么多官员,都集体辞职,外人不明就里,也许会觉得是刘纬亏待了他们,你说他冤不冤! 没办法,刘纬只能把那些想要辞官之人,全部集中起来,开了个通气会,好言抚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才平息了这场集体辞官的风波! 哪曾想,还没过多久,又出乱子了!长安令尹彪,竟被督察院告发广结党羽,图谋乱政! 这个尹彪,就是魏国名臣尹大目的叔叔,原任巨鹿郡尉之职,投奔汉国以后,因其家族在河北地区的影响力,刘纬刻意拣拔他为长安令! 长安令,即长安县令,但长安是都城,你说说,这个县令官有多大?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职?他是天底下,唯一一个拥有上朝资格的县令,刘纬对他,不可谓不重用! 可是这个尹彪呢,却不肯安分,觉得自己的官太小,便没把心思放在如何当好这个官上,而是上蹿下跳,四处奔走,每日宴请,宾客盈门,目的就是为了广交朋友,攀附权贵,平步青云! 尹彪这一套,在魏国很时兴,也很有效,只要人脉关系广,想升官还不容易嘛!但他是在汉国,这一套非但不好使,还引起了督察院的注意,没过多久,就被告发了! 奇怪,督察院也太多管闲事了吧?尹彪不就是喜欢交朋友吗?这也算犯罪?他请人吃饭,没花公款,都是花自己的钱,也没问题啊!喝醉酒了,说几句抱怨的话,吹吹牛皮什么的,就算图谋乱政了? 在魏国,这根本就不叫事,但在汉国,就是有结党乱政之嫌!注意,是嫌疑!也就是说,督察院只举发嫌疑犯,并提供相关证据,提交到大理寺,至于尹彪究竟有没有罪,还得等大理寺判了,才能最终确定,这是汉国现行的司法流程! 换言之,尹彪可能有罪,也可能无罪,也不用那么担心!说不定经过大理寺审理,认为证据不足,便无罪释放了呢! 话虽如此,可尹彪被捕,却给那些曹魏降臣们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那些曾经参加过尹彪宴请之人,更是人人自危,甚至有个别人,被吓得连夜出逃,带着家眷,离开了汉国!你说这事闹的,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 造成这些乱象,归根结底,还是曹魏降臣们,根本没适应汉国的氛围与文化,积习难改,根深蒂固! 干训班,毕竟是短期学习,只能让这些家伙粗略地了解一下汉国的实际情况,有个感性认知,要想让他们彻底改头换面,还得在实践当中,慢慢摸索,有的人悟性高,或许能更快适应,可有的人天生悟性低,或者压根就不想改变,那就乱套了呗! 结果呢,刘纬挺好的一个吸引人才战略,竟被这些人搅得一片狼藉,一地鸡毛,更是不能排除一些别有用心之徒,心怀异志,从中作梗,暗中捣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