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倡导者——大唐柳宗元
而获。所以大多数士族就像“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一样,对外面的世界浑然不觉。通过科举入仕的这部分人,他们来自民间,见证了贫民三饥两饱,入不敷出、饥荒之年卖儿卖女的场景。深知民生疾苦,因为良知所在;坚定用自己微弱的星星之火,替百姓发声,对抗强大的帝王权威。南北朝时期,魏晋时代的王导、谢安两大士族,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讲究词藻华丽,文风奢靡,文辞竭尽全力装饰,人间富贵花,呈现的是一种奢华高超艺术之美。更接近“饱暖思□□后”的无病呻吟,所以文学变成了专业术语,也成了他们的市场垄断。因为士族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的人有大量的时间去雕琢粉饰,所以形成了华而不实的“贵游文学”。自从隋炀帝父子实施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举官员,而官场不再是士族的垄断。(仅凭这一前无古人的豪华举动,隋炀帝并非昏君一枚)这一史诗级的创举,让寒门学子,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通过自身努力,也可以到达权力中心,不但可以衣食无忧,而且可以达济天下。读书改变命运,于是平民阶级的读书人队伍迅速壮大,他们进入文学层面后,便衍生出来“古文运动”。这是出身底层知识分子的良知运动。他们不再担负帝王嘴巴使命,舔狗一样歌功颂德;写诗作赋;只为帝王的附庸风雅增砖添瓦。“古文运动”的目的是把文学重新定位,为先入为主的表达内容。文学最基础的作用是表达思想,而不是美化。美化的恶果是:文学最后连中心思想也秒成渣了。文学的存在意义也不在于歌功颂歌,美化时局当朝王者,而是替困难深重的民间仗义直言,替他们发出内心悲愤的呐喊。柳宗元之清流同情底层,知道民间疾苦,所以尖锐批评时政,和种种政治弊端,甚至他们是受压榨大众的直接控诉人。把自己放置在与帝王皇权和贵族阶级的对抗中去。柳宗元韩愈等等……古文运动者,在道德制高点——良知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对自己专注于文字的沉重,而不是华而不实而觉得欣慰。所以“古文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一个举足轻重的转折。当然帝王最爱听的是粉饰太平,什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衣食无缺。当他们的发言是皇帝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后,加上贵族权利顶端;那部分人的煽风点火,他们便不断受到政治打击迫害,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于贬谪之路。哪怕一路凶险,他们也要替民间发声,所以这是一场替劳苦百姓发声,替他们申冤叫屈的伟大改革。如果文学只剩下粉饰与掩饰,不能揭示苦难,那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就是古文运动倡导者的伟大所在吧。 叠绿水,数院落黄昏,一地斜阳,春色和杏花老,十里湖光,满载青山万点,夏色至,摇落柳絮下荷塘,半池红碧浮白花。见天色阴沉,怕下雨疾步溪畔、曲折溪流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难认。又累又饿的他双腿沉重,他扶着一颗大树止步不前,正在迷惘之际,东风卷走浓云,头顶的阴霾一扫而空。天色放晴、突然发现前面绿树掩映间,柳条轻盈;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柳州地界近在眼前了。时光荏苒、风静芳草望天涯,东君月明映长安,酒醒入潇湘,山色与春寒,历经年年,岁月匆匆。你在春水瘦减,月印空宣,等夏风如茶奻风绿烟。烟雨滑落江南杏花天天,远山青绿震憾,落入眼底千年。眼前风景暂时治愈了心绪不宁,一阵脚步声传来,衣香鬓影树影轻摇,绿叶微动,风舞花朵轻颤,宣纸落胭脂。“大人、馨宁寻你寻的好苦……”回头、一女子潸然泪下。他呆呆的望着眼前人:“姑娘、你寻我作甚?”他惊奇看着眼前人。馨宁戚然:“大人、自长安一别,我便对大人心心念念,后来听说您被贬柳州这荒蛮之地,我便日夜追赶。还好上天垂爱,我在这里遇见了大人。”柳宗元无奈道:”亡妻杨氏柔顺淑茂端明惠和,我发誓“生不同家死同穴”我的心都给了亡妻,再也容纳不下任何人,所以我不打算再娶,请姑娘好好斟酌……”馨宁:“我只要在大人身边照顾大人饮食起居,为大人天热送凉,天冷温床就好,烧人间烟火,与你渡四季冷清秋,如此便好”。柳宗元继续拒绝道:“岁月有花,醉黄昏,红尘牵手后,我一直在等妻子来世红盖蒙头,与我一枕相思甜入梦。哪怕可望而不可即?痴念成殇,眷恋悲凉,我也只愿让岁月结茧,等待来生旧梦重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