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青杏 > 红薯面条

红薯面条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许杏新买的四两酒曲能处理六十多斤红薯渣滓,正好刘老板要的淀粉还没做完,要十六斤淀粉,这个过程差不多也就出这么些红薯渣,算是正好。

家里果然如长青所说,已经没多少粮食了,东堂屋里的三个大瓷坛子都是空的,倒是都可以给许杏用。她也不攒活,立刻就着手洗刷收拾起来。

“娘,没多少面了,要不您也全吃红薯吧?”赵氏去东堂屋盛面蒸馍,也发现粮食不够了。

金氏这次倒没有训斥儿媳,而是回到自己的里间去找她的钱匣子。她先打开最里面的荷包,看了看安静躺在那里的两个银锭子,然后小心收好,再扒拉着数外面稀稀拉拉的几个铜钱。连上长青刚才给的十文,金氏也就才有二十来文钱,买不了几斤面,再说也不能全花掉,过一个月就是清明,还得花钱上坟呢。

这青黄不接的时候最是难熬,老头子在的时候都是他想办法,再加上儿子每年会捎几两银子给她,家里两亩地是少,可是打了粮食除了交税,都留下自己吃,家里人口又少,便是没有红薯,金氏也很多年没有挨过饿了。

可是今年不一样。儿子两年多没回来,长青又病了那么一场,她除了那二十两棺材本之外是真没啥钱了。赵氏……她还没那个脑子藏私房,外头欠的银子还没还呢。

实在不行,“窖子里不是还有一千多斤红薯吗,上东头老贺家去问问,能不能换点面。”金氏吩咐了一句。到新麦子下来还得三四个月,若是一直吃红薯,她人老了胃肠不好,受不了。

赵氏应了,飞快的出门去。

许杏预计今天肯定处理不完那么多红薯,为了防止红薯渣隔夜变质,便只做了清洁工序,把彻底清洗干净的红薯用大盆装着,放在背阴的倒座处,准备明天一早开工。反正这几天倒春寒,没有破损的生红薯放一晚不要紧。

范家的院子很小,许杏一边干活,就听见赵氏回来跟金氏说:“说是要五斤换一斤麦子,要换面粉得十斤换一斤,他家也太黑了!”

“那你找一家不黑的?”金氏瞪着她,“红薯是贱物,本来也不值钱,他家不得挣点?白给你行方便?去换十斤面去。”

对于她们婆媳之间的事,许杏不太关心,她关心的是赵氏带回来的数量关系。这姓贺的人家肯定是留了赚头的,可也看得出红薯不值钱,准确的说,是未经加工的红薯不值钱。

这个时候的粮食产量肯定跟后世科学种田没法比,小麦估计也就能亩产三百多斤,而红薯却要亩产三千斤,但是因为赋税不收红薯,所以小麦还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红薯的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

长青要准备科举考试,她不能时时去找他,只能自己多加留心,然后趁他有时间的时候再跟他商量,毕竟这些民生之事对于未来要科举入仕的人来说也是有用的。

第二天天气不算好,有些阴冷,许杏咬牙苦干了一天,才把淀粉洗完,红薯渣也封在坛子里发酵上。

只盼着这些红薯渣能多出些酒,许杏揉着酸痛的肩膀,想着自己忙活到现在,手里还是一文钱都没有,暗自希望着。

回到草堆里稍微休息了一会儿,许杏又回灶房去看淀粉水静置的情况。

赵氏正在揉面。瞧见许杏进来,她一下子找到了听众,絮絮叨叨的说起来:“咱家这老太太最是会享福的,十斤红薯换一斤面她都换,那一百斤红薯呢,说没就没了。”

这是许杏无法评论的事件,她就专心撇着淀粉里的清水,没说话。

“你弄这个到底挣到钱没有,一个钱也没见着。”赵氏问,“这个买卖能挣多少钱?”

这就躲不过去了,许杏就说:“用多少红薯都是把钱给了奶奶的,至于挣的钱,要给范大哥攒着去考状元呢。”

赵氏显然很不满意:“考啥状元啊,那是那么好考的吗?干搭上束修银子,还不如跟我一起去种地,多了收成说不定还能再买上些地呢。”

许杏心中不认同,嘴上也没争辩,却不再谈钱的事,而是问:“婶子,我看这红薯蒸熟了挺软和的,要是揉上面擀面条,应该能省点面吧?怕烧心的话就再就点咸菜卤子。”红薯面条,可是饥荒时期的好东西啊。

赵氏想了一回,道:“是个法子,明儿试试。”

这次的淀粉多,一晚上没干透,只是还算不错的湿粉,需要接着干燥。许杏跟长青说了,再晚一日去镇上,长青也没什么异议。

因为不去镇上,也不用做红薯加工,许杏今天就去山上捡柴。这时节雨水少,山上的枯枝还算不少,她并没很往山林深处走,两只手分别拉着一捆木柴就回家了。

路上也有人跟她说一两句闲话,她倒也应对得来。然而她发现,像范家这样能吃饱饭的人家其实很少,即使有了红薯,多数人家也吃不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